关信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彭德厚教授的论文是什么

最为关键的是正如有很多网友这样评价IEEEAccess——延毕清退的救命稻草!桂冠 , 一个发论文特别“专业”的教授 , 又是学术带头人 , 4.26天一篇论文发表 , 请问他干其他工作吗?尽管有好奇心的网友 , 统计了一下桂冠教授在IEEEAccess发的论文 , 实际数量是200多篇 , 不到300篇 。
教授是怎样炼成的?

关信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彭德厚教授的论文是什么


谢谢这位朋友的邀请 。如果要问评定教授需要什么条件 , 我可以列出起码十所985、211高校的职称评审条件 , 其中也无外乎是教学、论文、项目、成果 , 以及其他的一些学术荣誉等 。但这道题是问:教授是怎么炼成的?我想 , 应该从炼字做文章 。根据评上教授所花的时间 , 我可以把教授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是熬出头的 。高校教师应该算是中国社会中知识层次和智力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了 , 在这样一个群体里想要出人头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
而且 , 高校教师们也并没有三头六臂 , 除了教学科研工作 , 也要食人间烟火 , 有家庭有娱乐 , 更重要的是 , 大多数还未评上教授的普通教师 , 处于没有独立实验室、没有自己团队、资金缺乏的状态 , 想做事 , 基本是靠自己单打独斗 。在这种情况下 , 想评教授 , 基本只有靠熬 。把前面更优秀的熬上去了 , 就排上自己了 。当然 , 这个熬绝不是混 , 而且一点一点积累 , 等有一天抓住一个机会 , 实现量变到质变 。
像我们学校有个老师 , 年轻的时候基本没什么项目 , 等到40岁左右 , 他的同学在企业已经混出些名堂了 , 他就从同学那里那到一些横向项目 , 进而养团队 , 做科研 , 很快就评上教授 , 到快50的时候 , 就发展专业带头人了 。所以说 , 这部分人 , 并不是没有能力 , 只不过没有合适的机遇和合适的平台 , 只有靠坚持不懈的努力 。这类人是高校教师中的大多数 。
第二种是卡着点上的 。这类人 , 到评副教授的年龄 , 呱唧一下评上副教授 , 然后到教授的任职年限了 , 呱唧一下又评上教授了 。这部分人好像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 但不可否认他们运气比较好 , 有的是赶上一个好平台 , 有的则是遇到一个好导师 , 像我们学校一个长江加杰青 , 刚工作的时候没有人看好 , 但他有一个不要名不要利的好导师 , 所有成果都往他身上堆 , 后来年纪轻轻就实现国家级人才大满贯 。
【关信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彭德厚教授的论文是什么】不过除了运气外 ,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努力 , 否则导师这么多学生 , 为何偏偏挑中你 。就是上面那个长江加杰青 , 长年保持凌晨1点睡觉 , 家庭也是基本顾不上 。这就是我上面说的 , 要想在高知人群中出类拔萃 , 不下血本是不可能的 。第三种是破格晋升的 。所谓破格 , 基本上就是针对年轻人才的 , 我这里特指那些年纪轻轻就产出高水平成果的人 , 有的可能博士刚毕业 , 有的则是在博士 , 甚至本科期间就光彩夺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