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狱怎么打造,《人间如狱》又名《恐怖复苏》

【如狱怎么打造,《人间如狱》又名《恐怖复苏》】
谁能谈谈满清时期的文字狱?

如狱怎么打造,《人间如狱》又名《恐怖复苏》


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文化洗劫事件,不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也不是汉朝的“罢黜百家,腰斩杨恽”事件,而是清朝乾隆年间制造的焚毁书籍和文字狱案 。在中国历史上,禁书、毁书和文字狱,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到查禁《史记》、苏轼乌台诗案等,类似的事件代有发生,但其规模都远比不上乾隆制造的禁毁书籍和文字狱案 。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屡遭汉族知识分子的抵制和反抗 。为了打击排满情绪,维护清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制造了多起文字狱,用以打击迫害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 。早在康熙、雍正时代,凡案中查获违禁的“逆书”,都一律予以销毁 。但是,这仅限于个别人和个别地区 。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一方面打着“开四库之馆、求天下之书”的旗号,说是“开四库馆”,为的是编纂《四库全书》,而另一方面则居心叵测地行“寓禁于征”之实,大量禁止和销毁对清朝统治不利的图书典籍,并且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以统治者好恶肆意篡改众多诗书文献的内容 。
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乾隆皇帝颁谕各地:“明季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 。”并指示将清洗的重点放在江、浙两省,对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也不能放松 。谕旨下达后,各地督抚奉旨查办,对明末清初之书查禁尤严 。当时,访查书籍颇为卖力的有:江西巡抚海成,两三年间毁书即达八千余部;浙江省总计奏缴二十四次,毁书达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其他各地官员,也竭力苛细搜求 。
但乾隆皇帝仍不满意,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再次下谕,要各地严加查禁 。乾隆毁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寓禁于征”和兴文字狱结合起来 。乾隆四十二年,江西王锡侯《字贯》案发,朝廷借机搜访一切违碍书籍,并对查办此案不力的江西巡抚海成治以重罪 。一时,各地官员更是细加搜求,把禁书无限扩大,从开始限于明初的野史、诗文、官员奏章、记事等,扩大到所有的信札笔记、诗文杂著,乃至小说、戏曲和地方志等,并把毁禁的上限上溯至宋元时期 。
朱元璋在位时也有文字狱,那么他发动的文字狱有何特点?
如狱怎么打造,《人间如狱》又名《恐怖复苏》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突出典型 。他出身寒微,青年时当过和尚,又由“造反”起家 。在门阀观念、等级思想盛行的宗法专制时代,上述几点都是颇伤大雅之事,因此,朱元璋虽然一再仿佛十分不在意地宣称:“予本布衣”、“联本农家”,但内心深处始终澘藏着一种自卑感 。由此生发出一种无比敏感的忌讳,而忌讳的矛头下意识地指向文化水平远比自己高明,又“善讥训”的文化人,于是,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飞来横祸 。
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之语;北平府学训导起伯宁为都司作《贺万寿表》,有“垂子孙而作则”之词;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知府作《贺正且表》中,有“睿性生智”等语,朱元璋把“则”都念成“贼”,以为是识讽他参加过红巾军,把“生”读作“僧”,认为指他曾出家当过和尚 。稗官野史上还有则记载:太祖尝元タ出游,见一灯画一妇女,手怀西瓜,安坐马上,马蹄甚巨,朱元璋大怒,认为灯谜寓意指马后(因为马后是准西人,大脚),还朝后即下令刑官将做灯谜的土民组拿处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