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鲍鱼非彼鲍鱼 鲍鱼最新地域网名2021

郭晔旻
在中式筵席里,鲍鱼当然是一种珍味,有人甚至将其称作“海味之冠” 。有趣的是,在古籍里,对鲍鱼的评价却大不一样 。比如,《孔子家语·六木》里就用“鲍鱼之肆”散发出的恶臭,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古今如此之大的反差,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张冠李戴
其实,早期中国古籍里所说的“鲍鱼”两字,与今天所指之物根本大相径庭 。“鲍”这个字,在东汉的《说文解字》里就有记载,“鲍,饐鱼也 。”“饐”的意思是食物经久而变味腐臭 。以此看来,“鲍”就是一种处理鱼的方式,即腌渍 。而“鲍鱼”指的自然也就是“盐渍咸鱼”了 。盐渍咸鱼散发出的味道自然非常浓烈,无怪乎《孔子家语·六木》会留下“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样的千古名言了 。同样道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天下途中去世 。秘不发丧的李斯、赵高等人为掩人耳目,才会想出“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的主意 。这正是用盛夏时节“鲍鱼(咸鱼)”的腥臭味来遮盖始皇帝尸体腐烂发出的恶臭而已 。

此鲍鱼非彼鲍鱼 鲍鱼最新地域网名2021


“鲍鱼”原来指“咸鱼”
反观现代所称的“鲍鱼”,似乎不太可能散发如此浓烈刺鼻的恶臭 。虽然名字里有个“鱼”字,但与“鲸鱼”、“鳄鱼”乃至“娃娃鱼(大鲵)”一样,如今概念里的“鲍鱼”根本与鱼类毫无瓜葛 。它反倒是跟田螺之类沾亲带故,是一种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也就是海螺 。其外形有如同人的耳朵,所以在英语里有个别称就叫做“海耳(sea ears)” 。鲍鱼有一个墨绿色低扁而宽的贝壳,螺旋部只留痕迹,占全壳的极小部分 。壳表面粗糙而坚硬,壳的边缘有七个或九个呼吸小孔,像是谁给扎的一溜耳眼,有的地方叫“七孔螺”或“九孔螺” 。古人最初发现鲍鱼是以腹部在海底爬行,所以把它叫做“鳆鱼” 。《说文解字》里就写道,“鳆,海鱼也” 。其实,腹部肌肉就是它的足,通称“腹足” 。
此鲍鱼非彼鲍鱼 鲍鱼最新地域网名2021


现代概念里的鲍鱼
既然原本叫做“鳆鱼”,后来又是如何跟咸鱼的泛称“鲍鱼”混淆起来的呢?这就是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所总结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考察“鳆”这个字,在北宋成书的《切韵》与《集韵》里都有“房六切”这个“反切(前字切声母,后字切韵母和声调)” 。《阿房宫赋》的读者或多或少都了解,“房”这个字,其古代声母读做“重唇音”,跟“旁”一样 。所以唐代学者颜师古在为“鳆”字做注释的时候就提到,其读音“与薄同” 。晚唐以后,汉语里的“轻唇音(f、v)”从“重唇音(p、b)”里分化了出来,所以“鳆”这个字今天要读成“复”这个音 。但在民间口语里,用来指代“鳆鱼”的“重唇音”读法仍旧延续了下来,变得与书面文字脱节,反而跟“鲍”的读音相类 。因此明代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已经发现,“鳆(鱼)”“今人读作鲍(鱼)” 。清代的金埴也在《巾箱说》里记载,当时的北方人“呼鳆鱼为庖鱼” 。其影响所及,很快“南方亦相率呼为庖”了 。
大体到了明清年间,“鳆鱼”就颇有些莫名奇妙地变成了咸鱼(“鲍鱼”) 。对于这样的“张冠李戴”,古人其实还是相当清楚的 。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进士桂馥在《札朴》中说:“登州(今属山东)以鲍鱼为珍品,实即鳆鱼也 。”比之稍晚些时候,嘉庆年间(1796-1820)的进士,官至户部主事的郝懿行在《晒书堂笔录》里也指出,“鳆鱼也通作鲍鱼,文字假借,古人弗禁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