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独处 成年人为什么喜欢独处( 二 )


孤独未必会毁掉一个人 , 但可以丰富一个人 。
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 时间在流动 , 空间在静止 , 这样的时间和空间 , 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
《孙子·谋攻篇》:“知己知彼 , 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 , 一胜一负;不知彼 , 不知己 , 每战必殆 。”
同样 , 在生活中 , 如果不了解别人 , 也不了解自己 , 整个人生很难圆满 。
而独处 , 实际上就是了解自己 , 认识自己的机会 。
成功的机会 , 往往蕴藏在独处的时间中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 最终灭了吴国 。
苏武牧羊 , 耐得住塞苦寒寂寞 , 最终得以归朝 。
居里夫人 , 三年时间反复试验 , 最终发现放射性物质镭 。
美国作家梭罗 , 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隐居 , 将时间与笔墨结合 , 创作了经典的《瓦尔登湖》 。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 每天在书房独处6个小时 , 完成了《物种起源》 。
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 在锒铛入狱、身体和精神遭受双重打击后 , 在14年的时间里 , 创作了“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
一个人的时候 , 反而可以让自己有时间深深地扎进土里汲取养分 , 不骄不躁 , 耐心地面对自己的处境 , 认清自己 , 不再迷茫、不再焦虑、不再混乱 , 为自己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 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
每一次独处 , 都是在洗涤自己的灵魂 , 清除纷扰世界的负面影响 , 能够真正的沉淀、积累和认识自己 。
独处 , 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审视自己 , 且不用在不同身份之间转换 , 这一刻 , 真正的自己就会出现 。
而那些看似喜欢热闹 , 对他人曲意迎合的人 , 每当安静下来 , 就渴望热闹 , 精神世界大多都是贫瘠的、空虚的 。
试问 , 一个人为了合群 , 把本来可以用来提升自己的时间 , 用来构思的时间 , 甚至用来财富增值的时间 , 却用来陪别人 , 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
低质量的社交 , 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
某一天 , 一个樵夫与牧羊人在野外相遇 , 牧羊人一边放羊一边发呆 , 于是拉着樵夫聊天来打发时间 。
樵夫便停下来和牧羊人聊天 , 一聊就是一整天 , 等到夜晚 , 羊吃饱了 , 牧羊人回家 , 樵夫却空手而归 。
樵夫回家后被家人骂得半死 , 也成了全村人的笑话 。
他妻子说:
“你是砍柴的 , 他是放羊的 , 你和他聊了一天 , 他的羊吃饱了 , 你的柴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 , 看似攀上了关系 , 实际上方向越走越偏 , 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 而且赔进去了很多时间 , 最后各奔东西罢了 。
乾坤 , 是《易经》最重要的两卦 。
《系辞传》言:“阖户谓之坤 , 辟户谓之乾 , 一阖一辟谓之变 , 往来不穷谓之通 。”
《易经》的运动规律 , 是一辟一阖 , 也就是一乾一坤、一阳一阴、一动一静、一放一收 。
阖 , 是关 , 是收;辟 , 是开 , 是放 。一关一开 , 一收一放 , 就是“易”之乾坤变化 。
合群与独处 , 如一放一收 , 合群是放开自我 , 独处是回归自我 。
大多数人 , 都能放;而只有少数人 , 懂得收 。
一个人 , 做到收放自如 , 才能激活乾坤能量 , 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
所以说 , 在合群的狂欢下 , 学会必要的独处 , 能够让我们提升自己 , 成为更好的自己 。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难熬的时光 , 亦或是仕途不顺 , 亦或是事业转折 , 亦或是生离死别 , 也许看不到未来 , 甚至连明天怎么过都不知道 , 没有一个能说心里话的人 , 没有一个坚实的肩膀可以依靠 , 但只要耐得住寂寞 , 熬过去这段时间 , 就会明白 , 世界上哪有过不去的坎 , 只要坚持下去 , 学会利用这段时间 , 终究会迎来光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