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是谁干的蠢事?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这样一来,范氏家里就处于无人看守的状态,有人想趁着这个机会去偷东西 。他走进范家院子,看见里面挂着一口大钟 。这口大钟是用上等青铜铸造的,造型和图案都非常精美 。小偷心里非常高兴,就想把它背回家去 。但是,这口钟又大又重,他怎么搬也搬不动 。思前想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钟敲碎,一块一块拿回家 。

成语典故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打定主意之后,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向着钟用力砸去,“咣”的一声巨响吓了他一大跳 。小偷非常害怕,心想,这可怎么办?这样不就告诉人家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一下子扑到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但是钟声依然悠扬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就抽回双手,用力捂住自己的耳朵 。他忽然觉得钟声变小了 。这一发现让他非常高兴,他想:“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
于是,他找来两个布团,用力将耳朵塞住 。做好这一切之后,他就用力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跑过来将他抓住了 。
成语典故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后来,这个故事浓缩成“掩耳盗钟”这个成语,不久之后又演变为“掩耳盗铃”,先前的那个成语反而不用了 。现在,人们通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自欺欺人 。
【成语典故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匡衡为什么“凿壁偷光”的?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汉元帝曾经做到丞相 。匡衡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只好做工赚取读书费用 。他白天要干活,因此,大多数时候只能在晚上看书 。
成语典故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但是,他们家实在是太穷了,连蜡烛都买不起 。匡衡因此而苦恼 。
一天晚上,他正因此苦闷的时候,看到了邻居家的灯光 。他想,我为什么不把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呢?于是,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在微弱的烛光下用心读书 。他有一个同乡,非常有钱,家中人都不识字,但是有很多藏书 。匡衡去做工,到结算工钱的时候,匡衡却不要 。主人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原因 。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们家里的藏书好好读一遍 。”主人听了非常感动,就把书借给他 。后来因为丰富的学识和非凡的见解,受到皇帝的器重和赏识 。
人们将他开凿小洞、引来烛光读书的故事称为“凿壁偷光”,用来勉励后人勤学苦读 。
什么叫“游刃有余”?
成语典故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梁惠王有一个厨师,叫庖丁 。他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远近闻名 。一天,梁惠王去看他解牛 。他的技术娴熟,进刀迅速,出刀利落,让梁惠王叹为观止 。庖丁解完牛之后,梁惠王问他,手艺是怎样达到这种神奇地步的 。他说:“大王看到我技术高超,其实我只是非常熟练罢了 。因为熟练,我掌握了其中规律,弄清了牛骨骼的结构 。我这把刀虽然用了十几年,已经解剖了几千头牛,但刀口仍然像新磨过的一样,非常锋利 。这是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有间隙,而刀刃已经磨得非常薄,用这样薄的刀刃来分解有间隙的骨节,自然是宽绰有余的了 。”著名思想家庄子在他的书里面写了这个故事 。后来人们引申为“游刃有余”,比喻做事极其熟练 。
为什么要“落井下石”?
成语典故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