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追求一个家族的源头 , 首先就要了解家族的姓氏来源 。颜真卿在《颜氏家庙碑》中云:“其先出于颛顼之孙祝融 , 融孙安为曹姓 , 其裔邻武公 , 名夷甫 , 字颜 , 子友别封郳 , 为小邾子 , 遂以颜为氏 , 多仕鲁为卿大夫 。”祝融的后代夷甫 , 字伯颜 , 周宣王封为公爵 , 也称颜公 。夷甫有二子 , 次子友 , 封于小邾国 。他为了纪念父亲 , 便以父亲的字“伯颜”的“颜”字为姓 , 繁衍子孙后代至今 , 颜友可以说是颜姓第一人 。
2、到春秋战国时期 , 颜氏一门更是人才济济 , 孔门七十二贤中 , 就有颜姓八人 , 分别为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颜浊邹 , 被称为“孔门八颜” , 颜氏家族也以此八人为家族祖先 , 而颜回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 也是颜氏家族的精神领袖 。颜回(字子渊)也称颜子 , 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 ,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颜回年十三即入孔子门下 , 由于性格内向 , 又沉默寡言 , 有人便觉得他愚笨 , 连孔子也一时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在哪个水平线上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后 , 孔子才看出颜回并不愚笨 , 相反还十分聪慧 , 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都表示不敢与他相比 ,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吧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 , 多次赞其好学、仁德 , 得到了儒学的真传 。而颜回也是始终不渝坚持孔子学说 , 他对孔子有着如偶像般的崇拜 , 曾感叹孔子的学说“仰之弥高 , 钻之弥坚 。”在少正卯开办私学与孔子争夺弟子时 , “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 唯有颜回始终陪在孔子身边 , 未离孔门半步 , 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后颜回随孔子周游列国 , 在各国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 , 长达十四年之久 。回到鲁国后 , 颜回没有选择出仕 , 而是穷居陋巷 , 一边社坛讲学 , 继续传播儒家之道 , 一边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 , 特别是《易》 , 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 。在整理过程中 , 颜回呕心沥血 , 以致劳累而死 , 年仅四十一岁 。孔子对爱徒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 , 不禁哀叹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还开创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 是儒家八派之一(孔子死后 , 儒分八派) , 对后世的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颜子被尊为“复圣” , 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 孔庙四配(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之首 , 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 在儒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颜回也成为颜氏家族“世以儒雅为业”的领袖 , 成为家族的精神信仰和凝聚力 。无论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 或是在生计窘迫的境况下 , 颜氏家族都孜孜不倦的践行和传播着儒家文化 。
3、颜氏家族虽为颜回后代 , 但旧谱沦亡 , 已无史可考颜回之后的具体繁衍情况 , 具有确切文献记载则始于曹魏时的颜斐、颜盛 。颜盛将家族迁徙到琅琊 , 所以他也就成为颜氏家族定居琅琊的始祖 。而颜盛的曾孙颜含 , 则是魏晋时期推动颜氏家族发展的重要人物 。颜含以仁孝知名 , 在琅琊王司马睿出镇江左时 , 颜含为司马睿的参军 , 跟随其过江 , 成为随晋元帝渡江的百家“中原冠带”之一 , 属于最早的侨姓士族 。过江后颜含历经元帝、明帝、成帝三帝 , 备受皇帝恩宠 , 历任侍中、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 , 迁右光禄大夫光禄勋 。颜含为官刚正不阿 , 不媚权贵 。当时王导是皇帝的老师 , 名位隆重 , 满朝大臣认为“百僚宜为降礼” , 于是派人打探颜含的看法 , 含说:“王公虽重 , 理无偏敬 , 降礼之言 , 或是诸君事宜 。鄙人老矣 , 不识时务 。”表达了他对这种非礼之事的不满 。颜含的曾孙颜延之 , 在刘宋时期 , 也是身居高位 , 任金紫光禄大夫 , 领湘东王师 。颜延之还是南朝宋时的文学家 , 文章之美 , 冠绝当时 , 与谢灵运并称“颜谢” , 其诗凝炼规整 , 喜用典故 , 辞藻华丽 , 代表作有《五君咏》《赭白马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