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突然,又一美妆电商巨头,彻底凉凉

好突然,又一美妆电商巨头,彻底凉凉

文章图片


作者:信瀚
官网空空如也 , APP功能残缺不全……
近日 , 承载亿万少女美妆梦的“中国第一美妆电商平台”聚美优品 , 在沉寂多年后 , 因一纸行政处罚重回公众视野 。
据媒体报道 , 聚美优品的运营实体(北京科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 , 被开出2万元罚单 。
问题直指其网站和APP系统老化、维护缺失 , 致使平台故障频发 , 用户评价功能名存实亡 , 几乎成为摆设 。

曾几何时 , 聚美优品以其“我是陈欧 , 我为自己代言”的广告语风靡一时 , 让年轻人热血沸腾 , 成为美妆电商的标杆 。 然而 , 随着近日因系统老化和维护缺失被罚款 , 这个昔日巨头的辉煌已成往事 , 聚美优品在电商江湖中的身影 , 也愈发模糊 。
从假货风波到信任危机 , 从股价大跌到退市 , 聚美优品一步步走向衰落 。 如今 , 连官网和APP都无法正常使用 , 更是让人们对这家曾经的电商巨头感到失望 。
01
聚美优品的崛起 , 堪称一段传奇 。
2010年 , 陈欧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 , 联合戴雨森、刘辉等人共同创立了聚美优品的前身——团美网 , 专注于化妆品团购 。
当时 , 电商江湖还处于起步阶段 , 尚未定局 , 淘宝和京东等平台还没有形成垄断地位 。 陈欧敏锐地发现了化妆品市场的潜力 , 并利用团购模式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 。 团美网很快升级为聚美优品 , 正式开启狂飙发展模式 。
那时候的聚美优品 , 每天在网站推荐十几款热门化妆品 , 靠着正品口碑的评价快速出圈 , 上线不到5个月 , 注册用户就突破10万人 , 销售额随之暴增 。 到了2010年10月 , 聚美优品的月销售额已经突破了千万大关 。
在聚美优品成立短短一年的时间里 , 销售额就惊人地突破了5亿大关 。 周年庆典上 , 公司更是高调宣布签约韩庚作为代言人 , 让品牌的知名度火箭般蹿升 。 但真正让聚美优品火遍大江南北的 , 是陈欧亲自挂帅 , 以创始人的身份成为品牌代言人 ,
2012年 , 陈欧凭借那句“我是陈欧 , 我为自己代言”的广告语火爆出圈 , 那句“哪怕遍体鳞伤 , 也要活得漂亮”更是深入人心 , 将聚美优品推向了巅峰 。
陈欧代言的广告爆火后 , 给他本人和聚美优品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 短短几年期间 , 陈欧个人微博粉丝数量超过了4000万 , 圈粉无数 , 成为很多爱美年轻人心目中的超级偶像 。
最终凭借其年轻俊朗的形象和励志的营销方式 , 陈欧成为了当时的“网红CEO” , 并在互联网掀起了一阵“陈欧体”效仿风潮 。
在广告的推动下 , 聚美优品的销售额迅速攀升 。 2011年 , 聚美优品销售额冲破了10亿大关 , 而到了2013年 , 销售额直接飙升至惊人的60亿 。 与此同时 , 聚美优品的市值也一路飙升 , 一度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美妆电商平台 。
2014年 , 陈欧意气风发 , 带领聚美优品一路狂飙突进 , 成功登陆纽交所 , 市值一度高达57.8亿美元 , 成为纽交所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国CEO 。
他当时的话题及流量效应 , 完全不输于现在的雷军和周鸿祎 , 风光无限 。 那是聚美优品的高光时刻 , 也是陈欧的巅峰 。
只是 , 这辉煌如同流星划过夜空 , 转瞬即逝 , 留下的只是一地的余烬和无尽的思考 。
02
当假货风波席卷而来 , 信任危机成为压垮聚美优品的最后一根稻草 。

2014年7月 , 聚美优品遭遇了信任危机 , 第三方商家售假的丑闻曝光 , 品牌形象遭受了致命打击 , 股价随之崩盘 。
尽管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紧急关店、砍掉奢侈品业务 , 试图力挽狂澜 , 但市场的信任已经破裂 , 假货的阴霾一直笼罩着聚美优品 。
此后 , 聚美优品的业绩一路下滑 , 财报数字触目惊心 。
2015年 , 尽管营收还维持在73.4亿元 , 但已是下坡路的开始 。 随后的每一年 , 数字都在无情地减少:2016年降至62.8亿元 , 2017年进一步缩水到58.2亿元 , 到了2018年 , 营收仅剩42.9亿元 , 几乎腰斩 。
利润的波动更是剧烈 , 从2015年的1.8亿元盈利 , 到2016年的-1.3亿元亏损 , 再到2017年的-0.5亿元赤字 , 虽然2018年有所回升至1.2亿元盈利 , 但这样的盈利与之前的亏损相比 , 显得微不足道 。
这些财报数据 , 如同一面镜子 , 映照出聚美优品在市场中的节节败退 。
2016年 , 公司提出了私有化计划 , 试图自救 , 但股价的低迷让它遭到了股东们的激烈反对 。 这场拉锯战一直持续到2020年 , 私有化才得以完成 。
这一退 , 不仅是从资本市场的退场 , 更是从消费者心中的退场 。 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失望情绪如同巨浪 , 将聚美优品的品牌形象打得粉碎 , 一落千丈 。
聚美优品的坠落 , 不单是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结果 , 更是内部管理混乱和战略失策的直接产物 。
2013年 , 聚美优品曾高调宣称与国际美妆巨头达成合作 , 这一消息一度让市场和消费者为之振奋 。 但很快 , 兰蔻、娇兰、DHC等品牌纷纷站出来澄清 , 声称从未与聚美优品签订过任何合作协议 。
这一反转 , 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 , 不仅打碎了聚美优品的信誉 , 更彻底摧毁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 。
这场信任危机 , 成为了聚美优品品牌形象崩塌的转折点 , 其影响深远而持久 。
【好突然,又一美妆电商巨头,彻底凉凉】仅仅几年时间 , 聚美优品就从巅峰跌落 , 股价暴跌 , 最终黯然退市 。 陈欧的形象 , 从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企业家 , 变成了一个在商海中挣扎的普通人 。
03
与此同时 , 聚美优品在多元化发展道路上也屡屡受挫 。
陈欧 , 这位曾经的纽交所最年轻中国CEO , 他的跨界之旅似乎总是与失败为伍 。
2016年 , 他大手笔投资母婴电商宝宝树 , 结果宝宝树上市了 , 聚美优品却颗粒无收 。 同年 , 他又推出空气净化器 , 市场却冷眼旁观 , 投资打了水漂 。
更糟糕的是 , 在影视领域 , 陈欧同样遭遇滑铁卢 。
他投资的《温暖的弦》更是惨败 , 这部豆瓣评分4.9的都市职场剧 , 不仅没能温暖观众的心 , 反而让陈欧的跨界之路更加寒冷 。
这场影视作品的惨败 , 不仅是对陈欧跨界能力的质疑 , 更是对聚美优品多元化战略的一次重击 。 市场的残酷反馈 , 迫使陈欧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布局 。
而王思聪与陈欧的“吃翔”赌局 , 更是将这场“跨界大戏”推向了高潮 。
这场赌局 , 起因于王思聪对共享充电宝的前景嗤之以鼻 , 而陈欧却以3亿元收购街电 , 作为自己的筹码反击 。
王思聪的质疑直截了当 , 他在微博上公开表示 , 如果共享充电宝能够成功 , 他愿意直播吃翔 。 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 , 立刻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
尽管街电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订单量在微信和支付宝上双双登顶top1 , 但这一切并未能撼动外界对聚美优品“不务正业””的质疑 。 在公众眼中 , 聚美优品的这一成绩 , 似乎只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 而非稳健的转型 。
这场赌局 , 虽然简单粗暴 , 但它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 却是深远而复杂的 。 街电的成功 ,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陈欧的前瞻性 , 但同时也暴露了聚美优品在核心业务上的摇摆不定 。
街电的成功 , 并没有让陈欧停下跨界的脚步 。
他试图通过进军短剧行业来扭转局面 , 但在抖音平台上的“美丽剧场”账号反响平平 , 点赞量却寥寥无几 , 与他在微博上庞大的3755万粉丝群体形成鲜明对比 。
从“我为自己代言”到“陈7块” , 从纽交所最年轻的中国CEO到被网友嘲讽 , 聚美优品的转型之路之所以步履蹒跚 ,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源分散 , 难以集中力量突破 。
从母婴电商到智能家居 , 再到共享充电宝和短剧 , 陈欧的每一次尝试都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 。 恰恰相反 , 这些四处开花的投资 , 反而成了聚美优品肩上的沉重包袱 , 分散了对核心业务的专注和投入 , 使得公司在美妆电商的主战场上显得力不从心 。
陈欧能否再次“逆袭” , 还是一个未知数 。 但是 ,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 陈欧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 他还会继续折腾 , 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风口” 。
毕竟 , 风口之上 , 人人自以为是英雄;风口之下 , 才知谁是裸泳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