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素食文化理念

丰富多彩的素食内容
【素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素食文化理念】时下我们在讨论素食,更常见是将其等同于西方的素食主义,推崇纯素,讲究身体所需能量的平衡 。但生在拥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中国人,对植物性食物的偏爱,几乎根植于每一个人的灵魂中,已属本能 。中国的素食文化,从来都不是单调、乏味、严苛的 。在对植物性食材的运用上,中国人的花样百出一直令西方人惊叹 。

素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素食文化理念


素食文化理念(素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的字书《说文解字》里,对“素”的解释,是白致缯,指洁白而精致的丝织物 。对于简淡中蕴含无数绚烂的中国素食来说,这几乎是最为贴切的一个比喻,洁白而精致 。中国人的茹素,也并非是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主义 。它并不过分强调西方“素食主义”严格机械的划分标准:蛋素食主义,奶素食主义,纯素食主义,生食主义,食果实主义 。
如果说西方的素食主义是不断地做着减法的话,那我国的素食文化,却是极为现实主义地一直在做着加法 。它糅合了修身养性与慈悲不杀的清淡养生,世俗口味的理解包容,走出博大丰富的中国素食文化,有着大开方便法门的众包精神 。此外,我国的素食食材是异常丰富 。在中国菜系中,经初加工的常用素菜原料有:经黄豆加工成的豆腐及豆制品,经面粉加工成的面筋和烤夫等,以及粉皮,粉丝等 。菌藻类包括:蘑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草菇,猴头菇,海带,发菜,紫菜,蕨菜等 。
其中,豆制品可谓是国人餐餐不可或缺的食材 。豆制品的品种异常丰富,豆浆、豆腐、豆皮、豆干、豆泡、腐竹、豆浆等等有几十种之多 。而在对对植物性食材的运用上,古人更是“很会玩”!
四大名著《西游记》第一百回中,就列有一个素菜单:“烂煮蔓菁,糖浇香芋 。蘑菇甜美,海菜清奇 。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 。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 。石花仙菜,蕨粉干薇 。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 。”这些纷繁食材的错综变化,均是令中国素食出神入化的根基 。
而当我们追索食材的演进历史时,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素食文化最兴盛之时,均在盛世,而这并非巧合 。所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
盛世不仅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提供了物质基础,还令更多的人可以从劳碌奔波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更为精致、优美的生活方式——素食,便是其中一种 。
毫无疑问,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盛世,现代化发展迅猛而厚重,“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饮馔之道,更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永续共处的思考 。于是,我们回望中华历史留下的那些素之精华,走入丰富斑斓的素食,是重拾璀璨的历史珍宝,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返璞归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