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上的烽火台的作用

【长城上的烽火台的作用】

长城上的烽火台的作用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 。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 。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 。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
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
烽火台一般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堠群的,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
关于烽火台的结构和应用情况,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 。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 。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 。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