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到底是以阳历算还是阴历算?

先上结论:二十四节气即不是按阴历算也不是按阳历算 。
事实上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算,很多人以为农历就是阴历,这是个常识性的错误 。我国的传统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它是阴阳历 。现被叫做“农历”,这是文革期间所谓除四旧的结果,其实这个叫法也很不妥,它在季节上的日期游移可达一个月,并不是很适宜农业生产 。准确说应该叫做“汉历” 。(此称呼是根据汉武帝时议造的《汉历》规则,以及清康熙御制《汉历大全》而得出的,此历自古就称为“汉历” 。)汉历运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 。这个角度上说,汉历有了其优势 。它比较好的协调了太阳、月亮的周期,实现了阴阳合一,是世界上科学的天文日历之一,月从阴,闰从阳,抱阴负阳,是农历的最大特点 。
阴历就是太阴历,是按月亮的天文运行周期进行演算的一套纪年历法 。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最初都是用阴历的 。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所以把29天或30天称为一个月,把12个月称为一年,便成为古老国家最初的年历 。伊斯兰历法也叫回历,就是一种纯阴历 。
阳历也就是太阳历,是按地球绕日的天体运行规律进行演算的一套纪年历法 。西方的儒略历就是典型的阳历,《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 。它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数月是小月,长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闰年30日 。每年设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 。《儒略历》编制好后,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又从2月减去一日加到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使8月变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 。
《儒略历》比回归年365.2422日长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 。从公元325年定春分为3月21日提早到了3月11日 。1500年后由于误差较大,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进行改善与修订,变为格里历(Gregoriancalendar),即沿用至今的世界通用的公历 。
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天吃饭,按时节耕种,因此中国古代几千年来对天文学和历法的重视,可以说是高度重视的,这种趋势出于经济基础的需要历朝历代从官方到民间达成了高度的统一共识,对历法的考究是力求精准,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规避自然灾害 。因此在中国古代,历法和节气不仅仅是一种纪年纪时需要,而是直接要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因此大周期即要符合太阳年的规矩,小周期也要符合月亮的运行周期,在二者间形成稳定的气候性周期,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因此是严格意义上的阴阳历 。
最后总结一下:
1912年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 。也就是格里历,属于阳历的一种,现在叫公历 。1949年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
而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 。
2
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 。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那么,旧有的历法是阴历还是阳历呢?其实都不算 。
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 。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 。
3
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