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为什么得小菌核病

葱小菌核病是葱的普通病害,通常发病较轻,发生严重时使部分植株死亡或造成鳞茎腐烂 。

为害症状

葱类小菌核病危害叶片、花梗 。发病初,植株叶片或花梗先端变色,逐渐延及下方,菌丝由外向内发展,叶色褪绿变褐,使植株部分或全部下垂枯死 。仅残留新叶 。剥开病叶,可见白色棉絮状气生菌丝,病部表皮下散生黄褐色或黑色小菌核,大小0.5~7毫米 。如从土中拔起,地下部变黑腐败 。后期病部呈灰白色,内部长有白色绒状霉,并混有黑色短杆状或粒状苗核 。菌核多分布在近地表处,呈不规则形,有时整个合并在一起 。

发生特点: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大蒜核盘菌侵染引起 。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或病部菌丝与健株直接接触后侵染发病 。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有性阶段不产生或少见,主要以菌丝体和小菌核越冬 。翌年小菌核萌发伸出菌丝或患部菌丝通过接触侵染扩展 。病菌喜低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气候条件为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葱小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3~5月 。葱小菌核病的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至采收期 。地势低洼、积水严重、雨后受涝、偏施氮肥、过度密植的田块发病重 。年度间通常雨水频繁的年份或季节易发病重 。

防治方法:

1.轮作:实行2年以上的与非葱蒜类作物的轮作 。

2.清理田园:收割后及时清理田园,把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田间病源 。

3.栽培措施:合理灌溉,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发病环境条件 。适当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深耕土地,特别是秋翻地,可把菌核翻入土下6~l0厘米,使翌年不能形成孢子再侵染 。在春季菌核萌发时,及时中耕,可使菌核不能产生孢子侵染 。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或50%氯硝氨粉剂,每667平方米用药2~2.5千克,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药剂之一,每10天1次,连喷2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