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纳志俊和3000的区别 志俊属于什么车( 三 )


在众多海外汽车制造商中 , 只有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全盘接受上述3个原则 , 并愿意投入现金建设装配线 。
当时 , 中德双方的约定遵循海外轿车生产的规则 , 以15万辆作为年产量的起点 。但1980年新车投产前夕 , 德国大众以汽车市场不景气为由要撤项目 , 中止谈判 。此后 , 中方谈判组建议德方将项目规模从年产15万辆降至2万辆 , 投资规模也相应收缩 , 最终得到了德方的采纳 。
1983年4月11日 , 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试制成功 , 从而开启了此后长达38年的市场征程 。
“拥有桑塔纳 , 走遍天下都不怕 。”伴随着这句公众耳熟能详的广告语 , 桑塔纳也与雪铁龙富康(CX)、一汽-大众捷达一同构成了当时汽车行业中最受市场欢迎的“老三样” 。截至1990年代末 , 桑塔纳超越富康 , 在中国汽车行业销量榜上排名居首 。
在SUV尚未出现于中国市场的那个年代 , 从出租车到私人用车 , 再到公务用车 , 甚至驾校用车 , 上海大众桑塔纳作为一款中型轿车 , 几乎出现在几乎每一个出行场景中 , 真正扮演起了“多用途汽车”的角色 。
在此后30余年的时间里 , 桑塔纳车型在中国经历了多次迭代 。
上海大众自1991年10月起开始研制新一代的桑塔纳轿车 , 并与1995年正式以“桑塔纳2000”之名 , 将这款产品推向市场 。此后8年中 , 上海大众先后推出“时代超人”、“自由沸点”、“俊杰”、“时代骄子”、“时代阳光”等改款车型 。截至2004年1月31日停产 , 桑塔纳2000车型累计销量达到777211辆 。
桑塔纳3000车型自2004年2月起接棒 。作为第一款由上海大众本土开发的车型 , 桑塔纳3000的问世也标志着这家合资汽车制造商正式迈入自主开发阶段 。至2007年停产 , 桑塔纳3000在中国市场上的累计销量为328155辆 。
2008年 , 上海大众在桑塔纳3000的基础上又推出了第四代改进车型——桑塔纳志俊(Vista) 。在这次升级过程中 , 桑塔纳在外观及车身尺寸方面做出了诸多调整 , 更符合当时汽车消费的审美偏好 。因此 , 至2013年停止销售 , 桑塔纳志俊的销量也超过了前代产品 , 达到498433辆 。
千山我独行 , 不必相送
2012年对桑塔纳来说 , 是颇为关键的一年 。
因为在那一年 , 这款脱胎于第二代帕萨特的车型 , 在德国家乡正式结束了历史使命 , 却又在位于欧亚大陆最东端的中国 , 以全新的形态迎来新生 。
只不过 , 在这次“返场”过程中 , 桑塔纳在优化造型设计和动力配置的同时 , 也从一款走中高端路线的中型家轿 , 变成了主打经济型市场的紧凑轿车 。
市场定位的转变同时给桑塔纳带来了裨益与隐忧 。
一方面 , 更低的售价及市场定位 , 为桑塔纳车型向底线城市及大基数客群的下沉做足了准备;另一方面 , 紧凑型细分市场上更激烈的竞争也将使这款车直面诸多强悍的对手 , 其中甚至包括上汽大众旗下的朗逸车型 。
“很难说 , 桑塔纳车型在2012年所经历的一切不是德国大众与中国合作伙伴的一场合谋 。”法国特鲁瓦工程技术大学(UTT)独立汽车分析师刘锐说 。
从1981年诞生起 , 这款延续了31年的车型在大众汽车位于德国的产品谱系中地位普通 。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博物馆里 , 人们穿行于数百款展车中 , 却难觅桑塔纳的踪迹 。
事实上 , 自第一辆桑塔纳从德国埃姆登工厂诞生算起 , 该车型在德国本土的原型车——帕萨特B2总共只生产了13万台 。此外 , 大众汽车于1985年在欧洲市场上取消了“桑塔纳”的车型名称 , 该车型此后一直作为帕萨特出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