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修辞手法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是什么意思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能使句子看起来整齐醒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便于记忆、传诵 。这两句诗中,“远”与“近”,“有”与“无”都是上下相对立的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修辞手法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是什么意思


《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画》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2.春去:春天过去 。
3.惊:吃惊,害怕 。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
《画》翻译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修辞手法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是什么意思


《画》创作背景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
《画》赏析这首诗写出了一幅山水花鸟画的特点 。画面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颜色的,都是静止的,不会有任何活动,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 。这首诗写得相当恰切,也较有趣 。
首先此诗以简洁浅显的文字,非常巧妙地把画面上的形象叙述出来 。每一句诗的第三字,依次序为“山”、“水”、“花”、“鸟” 。青山耸立,水流其间,鲜花盛开鸟嘻枝头,构成了一派生意盎然的、优美的整体境界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修辞手法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是什么意思】首句“远看山有色”,写的是直观的客观物象 。此乃“静境”,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得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色含义无穷,可是清秀俊朗红湿绿垂的美色,也可以是寒色苍苍的绝美佳色,更可以是奇傀峭拔的异色,唯有静心者能品之 。
第二句“近听水无声”,有“动境”,因为源头活水来 。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 。在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而且诗之所咏既然是画,则所画之物自然是无声的,与“近听”、“远听”有应无关,然而按逻辑说来,“反”包含有“正”,否定命题总先假设着肯定命题 。
“水无声”写的既是作为画这个客观事实,但同时又表示着画上的水本来应该有声而此刻也仿佛有声似的,因此才使得观者欲“近听”之,这即是高超的绘画艺术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
第三、四句的“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 。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无声”一样,“人来鸟不惊”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 。
这里诗人以“近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
《画》作者简介王维(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画家 。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中进士第,开元九年(721年)为太乐丞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