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共作的技术要点

每年的9月,正是稻田养蟹等共作技术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稻田里的蟹都处在快速生长阶段,稻农能否有一个好的收益,也在这个时候 。那么,稻田里的水质调控问题、饵料投喂,病害以及天敌怎么应对,对这项技术的能否获得收效都至关重要 。

水质管理

不管养蟹还是养鱼,水质的管理一定是要满足河蟹生长的需求,同时又要考虑水稻生长的要求 。二者统一以后才能成为好的共作技术 。所以在水质的管理上,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 。

一是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水位,8月份水稻拔节后,可将水位提高到最大,田面保持10cm的水深;10月份水稻收割前再将水位逐步降到田面露出,准备收割水稻 。

二是根据天气、水质变化来调整水位 。河蟹生长要求池水溶氧充足,为达到这个要求,要坚持定期换水 。7到9月份高温季节,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水1/3;十月以后每5—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 。平时还要加强观测,如水位过浅要及时加水,水质过浓要更换新鲜水 。换水时间通常在上午10-11时进行 。

三是根据稻田治虫要求来调整水位 。水稻生长中期,大都需要烤田,稻蟹共作应采取轻烤的办法,将水位降至田面露出水面即可,烤田时间要短,烤田结束随即将水加至原来的水位 。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喷药治虫时,喷药后一定要换新鲜水 。

饵料的投喂

河蟹是杂食性水生动物,尤其喜欢动物类饵料 。所以要坚持荤素搭配的投饵原则,使河蟹吃饱吃好,促进生长 。具体应掌握以下四个方面 。

一、掌握河蟹食性的特点,广辟饵料来源,应充分利用河蟹食性杂、生性贪食的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解决饵料来源,最大限度的满足河蟹生长育肥对饵料的需求 。

(1)植物性饲料主要有水草、南瓜、西瓜皮和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芝麻等 。

(2)动物性饵料主要有小鱼、小虾、蚕蛹、蛙肉以及畜禽内脏等 。

(3)配合颗粒饲料具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强,使用方便等多种优点,并可根据幼蟹,黄蟹,商品蟹的不同生长阶段制成系列饲料,因而使用河蟹配合饲料,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可直接购买使用 。

二、充分利用稻田中的光、热、水、气等资源优势,搞好天然饵料的培育和利用 。可采用施足基肥、适量追肥等方法,培养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以及青草嫩芽等 。同时,5—7月份还应在亩稻田中增投200—400kg螺狮,或投放一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等,让其进行自然繁殖,为蟹苗蟹种提供优质适口饵料,一举多得 。

三、按照渔时季节和河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搞好饵料配合 。4、5月份蟹苗蟹种刚放养时,应以小鱼小虾或豆饼、小麦、玉米等精料为主,采取少量多次的投饵方法 。7—9月份是河蟹生长旺季,应以水草、南瓜、山芋等青料为主,适量搭配一些动物性饲料 。9月中旬至10月应多喂一些小杂鱼和螺狮贝肉,促进河蟹摄食,增加河蟹体重 。同时又为河蟹捕捞后的贮存、运输和提高成活率创造条件 。

四、根据河蟹昼伏夜出的生活规律,实行科学投饵 。河蟹的日投饵量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步增加 。蟹种到商品蟹阶段,日投饵量为在田蟹体重的5%-8%,并根据季节、天气、水质的变化以及河蟹的吃食活动调整 。日投饵2次,并以傍晚一次为主,一般傍晚投喂量应占全天的60%--70% 。

病敌害防治

中医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说的就是要坚持预防为主,搞好病害防治 。蟹的主要病害有甲壳病、肠胃炎以及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药物预防与治疗加以控制 。6—10月份,每隔15—20天,每亩环沟可以用生石灰10—15kg,加水调配成20mg/kg的溶液全沟泼洒一次,既起到消毒放病的作用,又能补充河蟹生长需要的钙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