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换机产品及其选购要点

智能交换机和传统的交换机的区别在于 , 智能交换机支持专门的具有应用功能的“刀片”服务器 , 它们包括协议会话、远程镜像、磁带仿真以及内网文件和数据共享 。从具有对每个端口的额外处理能力以及刀片服务器间巨大带宽高度集成的体系结构 , 到相对简单的每个服务器都配备专用的处理器 , 内存和用于各个端口之间通信的输入输出功能的体系结构 , 智能交换有很多不同的体系结构 。

不同的商家使用不同的名字 , 例如“智能交换”、“应用交换”、“组织交换”等等 , 用于在竞争中使自己鹤立鸡群 。以思科公司的MDS9000系列为例 , 有例如支持Veritas卷治理器和IBM SAN卷控制器(SVC)等应用的刀片 。这些刀片可以和其他刀片共存 , 这些服务器包括光纤通道端口和IP服务器 。

智能交换机的五个基本采购原则:

原则一:对网络及设备的监控和治理

可治理是智能交换的基础 , 通常意义上的网络治理系统包括性能、配置、故障、计费和安全等5个功能域 ,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到的功能 。随着用户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应用的增多 , 对网络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和维护就变得非常必要 , 需要网管系统与智能交换设备相互密切配合 。

目前常见的网管系统有两类 , 一类是通用的网管平台 , 如HP OpenView , 可以提供一个第三方的网管平台 , 支持对所有SNMP设备的发现和简单监控 。但由于各厂商设备都具有大量自行开发的私有MIB (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库 , 通用网管平台无法对其进行识别和治理 。因此 , 假如要实现对各种设备进行详尽监控、治理和配置时 , 必须进行二次开发 。近年来 , 各厂商设备更新很快 , 而与第三方通用网管平台的配合则非常有限 , 使得通用网管平台难以细致地对多厂商的设备进行治理 。

另一类是由网络设备厂商自行开发的网管平台 , 如Cisco WORKS、神州数码LinkManager等 , 可以对本厂商的设备进行深入细致的监控、配置和治理 , 实用性较强且价格也较便宜 。但问题是 , 无法用这类网管系统实现对全网设备的统一治理 , 因此用户往往采用多台网管工作站分别安装不同的系统 , 进行分别治理 。

随着用户对不同设备进行统一网管的需求日益迫切 , 各厂商也在考虑采用更加开放的方式实现设备对网管的支持 , 例如开放私有MIB库 , 乃至完全依照RFC来编写MIB库 , 以实现不同厂商间设备与网管系统的互操作性 。

目前 , 在大中型企业网中 , 应用网管系统的比例较以前已大幅度提高 。因此 , 用户在选择时不能满足于拓扑发现、流量监控、状态监控等通用的网管功能 , 还要对于设备远程配置、用户治理、访问控制乃至QoS监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

另外 , 为节省IP地址 , 简化治理层次 , 不同的厂商采用堆叠或集群网管等技术 , 将多台设备作为一台逻辑上的设备进行统一治理 。用户也可以关注这类产品 。

原则二:对不同应用类型数据的分类和处理

智能交换的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 , 对网络中不同类型的数据自动进行分类 , 并提供不同的传输策略 , 确保要害应用的顺畅运行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服务质量(QoS) 。

目前常见的QoS技术有IntServ(RSVP)和DiffServ两种方式 。

前者采用资源预留的方式 , 即针对每种不同的应用 , 都在网络上预留“端到端”的专用通道 , 确保要害应用独享固定的带宽资源 。资源预留的方式属于虚拟专线的解决方案 , 能够确保要害应用的传输质量 , 却无法实现带宽的共享 , 易造成线路资源的浪费;另外 , 资源预留只适合于较为简单的网络拓扑 , 如路由器间点对点的专线连接 , 对于复杂而庞大的企业网而言 , 很难实施 , 更不要说城域网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