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网络优化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近两年来 , “小灵通”业务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 ,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 , 迎合了市场需求非凡是中低端客户的需求 , 这不仅因为“小灵通”在价格上便宜 , 而且在终端款式和功能方面也日渐多样化 , 业务日趋丰富(如短信、上网、定位等);其二 , “小灵通”技术更加成熟 , 主要表现在基站发射功率绝大多数为500 mW , 逐步淘汰了200 mW、300 mW的基站 , 基站容量由最初的3信道向7信道乃至捆绑15信道发展 。
尽管如此 , “小灵通”基站的发射功率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弱的 , 加上“小灵通”的频段为1 900~1 920 MHz , 这虽然使“小灵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手机 , 但也因信号穿透力弱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覆盖半径小 , 信号抖动大 , 切换频繁且时间较长 , 小区规划难 , 轻易受到干扰;其次 , “小灵通”采用时分双工的方式进行通信 , 对同步要求高 , 从而对线路质量要求较高;再者 , “小灵通”基站采用本地交流供电 , 轻易受到停电的影响;此外 , “小灵通”基站的安装位置点多 , 受业主干扰的因素多 , 而安装位置的挪动对信号覆盖有一定的影响 。
上述问题大致可以归为几类 , 即覆盖问题、同步问题、干扰问题、切换问题、基站线路超长问题、停电问题、小区规划问题和基站的安装问题 。下面主要以南昌为例 , 就覆盖问题、同步问题、干扰问题和小区规划等技术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探讨 。
2 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1) 覆盖问题
“小灵通”覆盖分为室外覆盖和室内覆盖 。
从技术角度而言 , 室外覆盖主要考虑的是天线角度、安装方位和天线距楼顶地面的高度 。其中 , 安装方位和天线距楼顶地面的高度完全根据建筑物的高度、楼顶是否有“女儿墙”、楼间间距等环境因素及经验来确定 , 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天线角度在建网初期主要满足覆盖 , 在网络基站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 通过专门的仪表(如PHS35C/L)测试到某些地段覆盖层数过多 , 或者某些基站覆盖半径过大 , 就可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基站增大天线的下倾角度 , 从而缩小这些基站的覆盖范围 ,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可能发生的带内干扰的概率 , 对于均衡基站吸收话务量方面也有好处 。南昌市“小灵通”采用的是朗讯公司的系统 , 在室外全部采用500 mW大功率基站(包括日立1C3T、日立1C7T、京瓷1C3TT、三洋1C7T等类型) 。目前室外覆盖难以解决的地方为尖顶楼群、高层建筑以及间距极密的楼群 。尖顶楼群的安装方式往往需要在业主的楼顶墙面打洞 , 或是通过在尖顶楼群四周的建筑上安装基站来达到部分的覆盖 , 但能否通过对这些周边基站增加专门的功率放大器提高或自动调整其发射功率 , 同时提高上行接收的灵敏度并抑制住其对四周500 mW基站覆盖区的干扰影响呢?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结论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 , 一般采用室外定向或者室内布线的方式加以解决 。室外定向需要找到合理的位置并进行双面定向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 对于楼层结构复杂的建筑 , 室外定向的方法一般效果不佳 。还有一种安装在路灯杆上的基站 , 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覆盖而是分流路面繁忙的话务量 , 当然 , 这无形中也增加了所在路段的覆盖层数 , 对路边某些店面或酒楼底层的信号也有改善 。间距极密的楼群往往需要更多的基站来保证覆盖 , 即使如此 , 有时也难以保证楼内1~2层的信号的稳定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