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亚种 如何防治马铃薯鳃金龟

学名 Amphimallon solstitialis Reitter鞘翅目,鳃金龟科 。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河北、山西、陕西,东起渤海湾,西至青海、西藏 。
寄主
马铃薯、油菜、豆类等农作物 。
为害特点
幼虫食害马铃薯地下部分及各种蔬菜苗根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17.4mm,宽7.2—9.5mm 。体中型,较狭长 。头面、腹部腹面深栗褐色;唇基、口器、触角、小盾片、鞘翅、臀板及足淡黄褐色;胸部腹面栗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及盘区呈三道黄褐纵带,盘区深栗褐色 。头部密被粗糙具长毛刻点,额中部常陷下成一短纵沟,头顶后头间有横脊可见 。前胸背板较长,密布具长毛刻点,盘区侧方由灰白绒毛构成斜带,四缘有边框 。鞘翅狭长,密布长毛刻点,端部略疏,缝肋及I—W纵肋清楚,缘榴阔 。腹部每腹节被乳白毛带,末腹板光滑 。雄虫腹下有明显中纵沟 。足较纤弱,中、后足股节后部有粗强刺毛;前足胫节外缘3齿,内缘距发达 。雄性外生殖器阳基侧突略呈管状,末端扁 。末龄幼虫体长28—32mm,头宽4.3—4.8mm 。头部前顶刚毛每侧2根,后顶刚毛每侧1根,额中刚毛每侧2—3根 。刺毛列由针状刺毛组成,每列12—13根,前半部彼此平行,毛尖相遇,后半部两刺毛列岔开呈八字形;毛列前端不达钩状刚毛群的前缘,约在覆毛区的1/2处 。
生活习性
在河北坝上地区1—2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 。翌年6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于7月份羽化,交配后10天开始产卵,卵期约13天,7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9月上旬进入3龄,于11月中下旬下潜至1m左右深土层越冬 。翌春4月底5月初上升至表土层活动为害 。少数幼虫第二年不化蛹,继续为害,并以3龄虫态进行第二次越冬,至第三年6月中旬开始化蛹,完成发育 。
防治方法
(1)加强预测预报 。由于蛴螬为土栖昆虫,生活、为害于地下,具隐蔽性,并且主要在作物苗期猖獗,一旦发现严重受害,往往已错过防治适期 。为此,对此类害虫必须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调查的时间一般从秋后到播种前进行 。调查的方法是分别按不同土质、地势、水腮条件、茬口等选择有代表性地块,采取双对角线或棋盘式定点,每10000m2—3个样点,每点查1m2,掘土深度30—50cm,细致检查土中脐增及其它土栖害虫种类、发育期、数量、入土深度等,分别记入调查表中,统计每m2中蛴螬平均头数,以辽宁省的防治指标衡量,1头/m2为轻发生,1—3头/m2为中等发生,3头以上/m2为严重发生,必须采取防治措施 。
(2)农业技术措施防治:
一是对于蛴螬发生严重的地块,在深秋或初冬翻耕土地,不仅能直接消灭一部分蛴螬,并且将大量蛴螬暴露于地表,使其被冻死、风干或被天敌啄食、寄生等,一般可压低虫量15%—30%,明显减轻第二年的为害 。
二是合理安排茬口 。前茬为豆类、花生、甘薯和玉米的地块,常会引起蛴螬的严重为害,这与蛴螬成虫的取食与活动有关 。
三是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 。金龟子及其他一些蔬菜害虫,如菠菜潜叶蝇、种蝇等,对未腐熟的厩肥有强烈趋性,常将卵产于其内,如施入田中,则带入大量虫源 。而腐熟的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的透水、通气性状,提供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良好条件,使根系发育快,苗齐苗壮,增强作物的抗虫性,并且由于蛴螬不喜食腐熟的有机肥,也可减轻其对作物的为害 。
四是合理施用化肥 。碳酸氢铵、腐植酸铵、氨水、氨化过磷酸钙等化学肥料,散发出氨气对蛴螬等地下害虫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
五是合理灌溉 。土壤温湿度直接影响着蛴螬的活动,对于蛴螬发育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5%—20%,土壤过干过湿,均会迫使蛴螬向土壤深层转移,如持续过于或过湿,则使其卵不能孵化,幼虫致死,成虫的繁殖和生活力严重受阻 。因此,在蛴螬发生区,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对于灌溉要合理地加以控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