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洞熊是一种生存于更新世欧亚大陆北部的熊,在大约1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时灭绝了 。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内发现,有时甚至是整副骨骼,因此被命名为“洞熊” 。
洞熊是一种生存于更新世欧亚大陆北部的熊,在大约1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时灭绝了 。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内发现,有时甚至是整副骨骼,因此被命名为“洞熊”,例如在北京周口店的猿人洞中就曾发现过洞熊的化石 。人们最早从科学上认识洞熊是在1794年,有人首次描述了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发现的洞熊化石,并将其鉴定为熊属中一个已灭绝的新种 。
洞熊的体形巨大,雄性个体的体重可达1000千克,雌性则要小很多 。现今体形最大的熊类是棕熊和北极熊,其体重可达800千克,平均体重为500千克 。典型的洞熊头骨长约50厘米,而现今的熊头骨仅长20~25厘米 。洞熊的寿命约为20年,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草及浆果为食,但有时也吃蜜糖,一些洞熊也可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 。
洞熊并不单独生活,而是以小型家族群体形式存在,彼此联系密切,协调能力也不错 。在一些洞穴的壁上常常可清晰地辨认出洞熊的爪印,这是它们有意识为扩大自己生存空间而留下的 。洞熊并不像今天的熊一样具有爬树的能力 。
洞熊的化石发现于欧洲和亚洲各地,显然它是一个成功演化的物种 。各个时期的化石证据表明,在距今30万~1.5万年的更新世后期,洞熊遍及欧亚大陆的各个角落;到更新世末,最后的洞熊曾生存于中欧、南欧一带;直到最后的冰期结束,它们才真正开始消失 。据研究,早在克罗马农人出现于欧洲之前,洞熊的数量已经明显呈下降趋势 。这表明尼安德特人已经开始猎捕洞熊 。当更进步的人类出现后,其相对先进的工具和围猎技巧,进一步加快了洞熊灭绝的速度 。在欧洲早期的岩画作品中,就有古人类用长矛围捕狂怒洞熊的场面 。洞熊曾经与尼安德特人和较晚期的克罗马农人在欧洲和中东共同生存,古人类也把洞熊作为重要的狩猎对象,不仅取食其肉,还把其庞大的骨骼作为建筑房屋的材料 。
【为什么洞熊会以“洞”命名?】洞熊的消失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渐变过程,不过,人与熊之间反复争夺洞穴的时间要比这长得多 。科学家有证据表明,一些洞穴曾经被古人类和洞熊交替占领过,那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人类趁洞熊冬眠,杀死或赶走那些萎靡不振的熊类;而春季到来后,另一些从冬眠中苏醒、腹中饥饿的洞熊又反过来袭击和猎杀人类,并重新夺回洞穴 。这样的战争周而复始,持续了很久 。这可能就是在欧洲无论克罗马农人还是尼安德特人似乎都积极猎捕洞熊的缘由,其人数大大超过猎捕棕熊的人数 。
推荐阅读
- 如何关闭唯品会短信推送 如何屏蔽唯品会的垃圾短信
- 榴莲青的放多久会变黄
- 自己预约驾校会管吗
- 手机没有储存卡会怎么样
- 宇航员怎么从太空返航
- 体育来源于什么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 5g网络什么时候普及?
- 学会ps可以做什么
- 为什么说混形黔鳄不是鳄鱼?
- 为什么说能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