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新技术——IEEE802.20( 二 )


(4)IEEE802.20规定其MAC帧往返时延小于10ms,加上无线链路控制层和应用层上产生的处理时延,足以满足ITU-T的G.114所规定的电话语音传输最大往返时延(<300ms)的要求,因而完全可以基于802.20来提供优质的无线VoIP语音业务 。
(5)在下行链路,802.20可以提供大于1Mbit/s的峰值速率,远远高于3G技术的性能指标——步行环境下384kbit/s,高速移动环境下144kbit/s 。
2.纯IP架构

;IEEE802.20秉承了IEEE802协议族的纯IP架构 。纯IP架构,与3GPP和3GPP2所提出的全IP概念有所不同——前者是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都基于IP传输,而后者仅仅实现了核心网的IP化 。设计架构的差异使802.20与其它3G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其物理层和MAC层都专为突发型分组数据业务而设计,并能够自适应无线信道环境,因此在处理突发性数据业务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性 。而WCMDA等3G技术虽然对语音业务能够很好地支持,但因为其设计初衷是要保持与GSM等2.5G技术的兼容,所以对数据业务的支撑力度显得较为单薄 。
(2)组网方式灵活简单,便于融合现有的IP网络和未来的基于IMS的核心网 。
(3)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基于IP的各种协议,易于实现灵活的业务部署 。
数据业务将逐渐成为未来移动应用的主体,因此与之相对应的纯IP架构将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 。实际上,3GPP和3GPP2已经熟悉到他们目前的系统在提供数据业务方面的局限性,并尝试在原有的系统框架基础上,在下行链路中采用分组接入技术 。例如,3GPP的R5引入了HSDPA技术,以大幅提高IP数据下载速率和流媒体速率 。
二、802.20与其它技术间的关系
当前,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繁多,不同的技术之间既互补又相互竞争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802.20与当前各种主流技术间的关系 。
1.与802.11、802.16间的关系
IEEE802.11标准及其子集是无线局域网的主流标准之一,也被称为Wi-Fi 。该标准的制定工作起步较早,技术相对成熟,其中802.11g(峰值速率54Mbit/s)在商用中比较普及,802.11n(峰值速率100Mbit/s)也已经有产品面世 。
IEEE802.16标准及其子集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2~11GHz)提出的无线城域网(WMAN)技术标准,也被称为WiMAX 。其峰值速率可达70Mbit/s,并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因而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
上述两种技术标准主要是针对牧游式的无线接入,提供步行速率的移动性 。与它们不同的是,802.20的目标市场定位于无线广域网,强调它对高速移动性的支持 。
可见,这三种技术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若将它们混合组网,取长补短,将是一种非常好的全网覆盖解决方案,原因是:
(1)可以基于802.21(媒质无关切换:MediaIndependentHandover)来实现这三种技术间的无缝切换:当用户处于热点地区时,切换到802.11或802.16的网络以获得更高的接入速率;当用户离开热点地区时,切换到802.20的网络,这样可以在保证较高接入速率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移动性 。
(2)因为这三种技术在系统架构上都是纯IP的,所以相互间的接口简单,只要其共享的核心网是标准的IP网,就可以实现相互间的互联 。
(3)同样因为三者的纯IP架构,使得它们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所以其多模终端可以达到较高的集成度,从而降低成本 。
但是,随着802.16e标准的提出(已于2005年12月正式发布),802.20与802.16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这是因为802.16e在802.16a的基础上增强了移动性,其用户移动速率可高达150km/h,这使得两者的目标市场产生了一定的重叠 。但从系统覆盖的角度来看,802.20是广域网技术,而802.16是城域网技术,所以两者之间主要体现互补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