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路由走向智能化
网络路由技术通常都把连通性作为核心目标,即根据实际情况(如拓扑结构改变、网络发生故障等)维持网络的通畅,并未充分考虑网络性能优化等问题 。其结果是,资源分配问题不被重视,网络实现效率不尽人意 。
以带宽预留为例,网络要选择一条定量带宽的路径,相关的链路信息必不可少,但现有的路由协议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如采用最短路径算法会增加丢包率和恶化资源利用率,还经常导致网络上的流量分布不平衡,使得网络上有些地方产生拥塞现象,而另一些地方的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 。
鱼型问题
路由决策一般基于简单度量(如跳数或时延) 原则,采用最短路径算法,这种简化做法使路由技术获得了很好的伸缩性,但在资源分配和优化等方面却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 。这可以通过闻名的“鱼型问题”来说明 。
图1所示的网络拓扑外形如一条鱼,节点G代表鱼头,A和B代表鱼尾,数据流从A和B流向G 。
从鱼尾到鱼头有C→D→F和C→E→F两条路径 。假如C→D→F比C→E→F短,则路由协议将选择C→D→F作为最短路由,A和B的业务流都将沿着C→D→F走,结果造成C→D→F负载沉重而C→E→F却被闲置的情形 。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路由协议实际上很“傻” 。
这个问题源于IP路由协议的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基于目的地选路 。目的地址相同的数据包在被转发时,选择的下一跳也相同 。所以,在路由表中,到达某目的地的路径只有一条(除非有多条成本相同的路径存在) 。这样,网络中可用的其他链路就无法被利用起来,流量分布很难猜测,实现均衡更不可能 。
第二,局部优化 。每个节点都独自选择路径,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合作,故整个网络的路径选择无法得到优化 。如在图1中,很多节点都独立地选择C→D→F,结果导致最短路径成了最拥挤的路径 。在这种情况下,较长的路径反而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为了优化网络总体资源利用率,路由决策应该从全局观点出发,把整个网络视为一个对象考虑 。
在极端的情况下,最短路径算法还可能导致路由振荡 。假如某节点在某时刻根据路由协议选择C→D→F作为从C到F的最短路径,当所有业务流都经过时,该路径就变得异常拥塞,而另一条C→E→F则很空闲 。下一次路由更新时,假如路由协议把C→E→F选为最短路径,则此改变就会将原来C→D→F的流量转移到C→E→F上 。结果呢,情况倒置,C→E→F拥塞,而C→D→F却变得空闲 。每次路由更新都会引起路径选择的翻转,从理论上讲,该过程会持续到无穷大 。
MPLS
要克服鱼型问题,让路由技术变“聪明”,就必须改变网络选路基于目的地的特点,并提供网络内部流量治理机制,即路由技术必须能够精确地控制业务流所遍历的路径,这需要路由技术提供额外的能力以及更好的治理工具 。
过去,服务提供商一般采用IP over ATM技术解决此问题 。ATM虚电路可以映射到物理拓扑结构中,所以,ATM骨干网的业务流能够得到有效治理 。近几年来,MPLS异军突起,逐渐成了IP网络流量工程的主要机制,IETF正在对MPLS标记分配协议和IP路由协议扩展进行相应的标准化工作 。
MPLS采用覆盖模型解决流量工程 。服务提供商使用MPLS建立由所有网络边缘节点组成的逻辑连接的虚拟网络,这些逻辑连接是通过带宽预留获得的MPLS显式路由,然后在物理网络上建立显式路由路径,从而均衡网络中所有干线的业务流,最终实现流量工程的目的 。
这种覆盖的方法非常适用于BGP路由协议 。在典型的骨干网中,边缘节点一般都是BGP路由器,它们连接不同的路由域 。为了与其他域交换路由信息,BGP路由器相互之间需建立对等关系,这些逻辑对等连接可以被映射到MPLS标签交换路径(LSP)上,这些LSP通过覆盖方法在所有的边缘路由器之间建立 。因此,我们可以用MPLS LSP替代BGP路由器之间的路由 。MPLS LSP是基于流量工程建立的,而不是纯粹基于IGP路由度量,故它能有效地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
推荐阅读
- 三 路由器网络接口解析大全
- 一 路由器网络接口解析大全
- 二 路由器网络接口解析大全
- 下一代网络和思科运营商路由系统
- 怎样实现路由器回拨电话
- 路由器配置新手上路----桥接与路由
- 基于源地址的策略路由
- 2 路由器接口及连接
- 1 路由器接口及连接
- 路由器接口及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