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主要作品及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
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 。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 。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 。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主要作品及简介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 。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
范仲淹的精神品质范仲淹有很多优良品质:严以律己、勤勉、光明磊落、忧国忧民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主要作品及简介


范仲淹政治上有哪些贡献1、实施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北宋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庆历五年(1045年),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
2、修捍海堰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征调民众4万多人,重修捍海堰 。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约200华里,不仅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和产盐均有了保障,还在后世“捍患御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遗址迄今犹存 。
3、苏州治水
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滥,积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弃,农耕失收,黎民饥馑困苦,范仲淹出知苏州后,根据水性与地理环境,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计划 。范仲淹以“修围、浚河、置闸”为主的治水经画,不但获得时舆的赞扬,还泽被后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依照这个模式去整治水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