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本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 。
1、病原 。布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分类上为布氏杆菌属 。本属细菌为非抗酸性,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 。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 。布氏杆菌属有6个种,即牛种、 羊种、猪种、绵羊种、犬种和沙林鼠种,前5种感染家畜 。布氏杆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
2、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
3、流行特点 。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 。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是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 。

4、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 。怀孕羊发生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但不是必有的症状 。流产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
5、病理变化 。剖检常见的病变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 。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 。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

6、实验诊断 。主要根据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变态反应检查情况做出诊断 。
病原学检查:抹片检查取胎盘绒毛叶组织、流产胎儿胃液或阴道分泌物作抹片,用改良的齐尔一尼尔森石炭酸复红原液(碱性复红1克,溶于10毫升纯乙醇中,加入90毫升5%的石炭酸水溶液,混匀即成)的1:10稀释液染色10分钟,用0.5%醋酸溶液脱色20秒,冲洗后,用1%美蓝复染20秒,镜检 。布氏杆菌染成红色,背景为蓝色 。布氏杆菌大部分在细胞内,集结成团,少数在细胞外 。衣原体和胎儿弧菌也引起流产,在抹片中也染成红色,但形态与布氏杆菌不同,可资区别 。
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氏杆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 。但由于患病动物身体状态、感染时期和发病过程等原因,往往不易检查出病原 。因此,在进行分离培养时,应选择适宜时机(如产后),采取适宜病料(如胎儿和产后排出物及病羊的网状内皮细胞等),用适宜培养基分离培养才能成功 。一般是将被检材料接种于两个同样的选择培养基(每100毫升基础培养基,如血清葡萄糖琼脂、血清马铃薯浸液琼脂、胰酶消化蛋白胨琼脂、血清马丁汤琼脂中加入抑菌药物:放线菌酮10毫克,杆菌肽25单位,多粘菌素(B6单位)平板,一个置10%二氧化碳(CO2)环境37℃培养,一个置普通温箱37℃培养,逐日观察,通常在3-10天可出现生长,然后移植于血清葡萄糖琼脂纯化 。如符合下述全部条件,可认为是布氏杆菌属的细菌:细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芽胞、荚膜和鞭毛,不运动,需氧,接触酶阳性,糖发酵,甲基红试验(MR),维培试验(VP),吲哚、柠檬酸盐利用等反应均为阴性,光滑型菌落能与布氏杆菌阳性血清凝集,粗糙型菌落能与布氏杆菌R血清凝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