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体细胞体病是由血液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 。此病多成隐性,并且常以猪的多发病、常见病混合感染,难以准确诊断,易引起误诊导致病情难以控制而暴发 。
病原
习惯上,人们将猪附红体称为血液寄生虫,实际上,该病为立克次氏体,呈多形性,多数为环形、球形或卵圆形,少数成顿号形或杆状 。附红体多在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 。姬姆萨染色的血液图片上,病原体呈淡红或淡紫红色 。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病原,但耐低温,如病原体在0.5%的石炭酸溶液中37℃3小时即可被杀灭,在5℃时可保存15天,在冰冻血液中可存活31天,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于零下79℃条件下可保存80天,冻干保存可活765天 。
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季节,猪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月-9月,在北方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猪附红细胞体的平均潜伏期为7天(3天-20天),但大部分猪常呈隐性感染 。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5日内发病症状明显,新生仔猪出现身体皮肤潮红,精神沉郁,哺乳减少或废绝,急性死亡,一般7日龄-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贫血症状,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粘稠,有腥臭味,死亡率在20%-90%,部分很快死亡 。大部分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 。
育肥猪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病程1天-3天 。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42℃ 。病初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 。出现便秘或拉稀,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 。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 。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 。部分病畜可见耳廓、尾、四肢末端坏死 。有的病猪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天-7天,或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 。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 。患猪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 。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
母猪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感染的症状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2℃),厌食,偶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仔后奶量少,缺乏母性 。慢性感染猪呈现衰弱,黏膜苍白及黄疸,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如有其他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 。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全身性黄疸,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 。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色熟肉样,质地脆弱 。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 。胆囊膨胀,内部充满浓稠明胶样胆汁 。脾脏肿大变软,呈暗黑色,有的脾脏有针头大至米粒大灰白(黄)色坏死结节 。肾脏肿大,有微细出血点或黄色斑点,有时淋巴结水肿 。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猪耳静脉血抹片,与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玻片,于400倍镜检,可见红细胞成齿轮状、星状等,有的边缘可见点状弯杆状的虫体游动,经姬姆萨染色、油镜下观察,除变色的红细胞外,可见在红细胞表面或边缘有蓝紫色虫体,折光性强,呈环形、球形、杆状逗点状不等;血液检验,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总数减少 。最后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确诊为猪附红体病 。
推荐阅读
- 山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 猪水肿病的预防和治疗
- 奶牛血乳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
- 猪病的药物预防和内服动物微生态制剂
- 治不好鱼病的五大误区
- 猪气喘病的诊治方法
- 谨防獭兔鼻炎病
- 鸡肾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高温季节猪病的症状与治疗
- 季耕牛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