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鱼病的防治

1、草鱼出血病症状:病鱼体色暗黑而微红,较小的鱼种在阳光下透视,可见到皮下和肌肉出血 。病鱼口腔有出血点,下颌、眼眶四周充血,有的眼球突出,鳃盖、鳍基充血 。一般鳃部无明显病变,但由于内出血而导致鳃部苍白,故称″白鳃″,也有的鳃瓣呈红色斑点状充血 。
剥开鱼体侧皮肤,可见肌肉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 。剖开腹腔,可见肠道全部或部分因肠壁充血而呈鲜红色 。鳔壁和胆囊表面常布满血丝,有的病鱼肝、脾、肾因失血而呈灰白色,或有局部出血点 。
防治方法:人工免疫预防:细胞培养灭活疫苗(1)浸浴法:0.5%疫苗液,加莨碱最终浓度10?0-6(10PPM),将夏花草鱼鱼种放氧气袋中浸浴3小时 。
(2)注射法:以疫苗浓度为1%计算,6-7厘米鱼种每尾注射0.2毫升;18-20厘米每尾注射0.5毫升 。
药物防治:(1)三黄粉(民间验方)每100千克鱼重,每天用0.5千克三黄粉(大黄50%、黄岑20%、黄柏30%)加0.5千克食盐,拌入2千克面粉,再拌入适量饲料内投喂,每天1次,连喂7天 。
(2)喜旱莲子草(水花生)等(民间验方)每50千克鱼重用水花生5千克、大黄粉0.5千克、韭菜1千克、大蒜0.25千克、食盐0.25千克,将水花生、韭菜、大蒜捣烂拌食盐、大黄粉,加入面粉、麦麸或浮萍等5~10千克制成药饲投喂,连喂7~10天 。(3)敌菌灵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0.6?0-6 。此药可单用,也可与上述内服药联用 。
(4)每50千克鱼重用仙鹤草250克、紫珠草100克,板蓝根500克、呋喃唑酮5克 。中草药加水煮,将药液洒在青饲料上,待水蒸干后,将拌有呋喃唑酮的精饲料或面糊洒在青饲料上,投喂6~7天 。
2、鲤痘疮病症状:感染后,病鱼体表出现一些乳白色小斑点,并覆盖1层很薄的白色黏液,随后白斑逐渐变成淡红色至灰色,或间以极细的红色条纹 。这些增生物常可高出体表1~2毫米,形状如痘疮,故称痘疮病 。增生物如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会影响鱼的生长发育,脊椎受到损害,甚至骨骼软化,鱼体消瘦,游泳无力而死亡 。
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检疫制度 。隔离病鱼,并不得留作亲鱼 。
(2)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有病鱼或病原体的水域亦需作清毒处理,最好不用作水源 。
(3)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中(最好是流动水),体表增生物会自行脱落 。
3、鲤春病毒病症状:此病潜伏期6~11天,发病后,体色变黑,无食欲,游泳迟缓,侧游,最后失去游泳能力而死亡 。由于此病毒只在春天气温上升时致病,故称鲤春病毒病 。目检病鱼,可见两侧有浮肿红斑,体表轻度或重度充血,鳍基发炎,肛门红肿突出,常排出长条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腹部明显肿大,眼球外突,鳃苍白,有时可见竖鳞 。解剖病鱼,可见腹腔有血水,肠道、肾及鳔等器官充血、发炎 。
发病规律:发病水温为13-20℃,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流行春季 。亲鲤鱼死亡率较高 。
防治方法:(1)严格检疫和用消毒剂彻底清毒 。(2)发病池塘转入新鲜水体池塘 。4、鳜暴发性传染病症状: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尾柄处充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或有蛀鳍现象;大部分鱼鳃贫血,剖腹后,可见肝、脾、肾上有出血点,肝肿大,常见坏死斑,胆囊肿大 。
发病规律:本病发生于主养鳜鱼池塘中,主要发生在鳜鱼种和成鱼,流行季节4-9月 。
防治方法:由于主养鳜鱼是用活杂鱼投喂,故除了要求做好常规池塘清毒和活杂消毒外,目前尚无治疗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