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升高——猪病的先兆之一

【体温升高——猪病的先兆之一】体温是猪体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体温反常是猪生理机能被扰乱的一种重要症状之一 。在许多疾病中,尤其是患某些传染病时,体温升高往往比其他症状的出现更早 。因此,体温是诊断猪体疾病不可缺少的依据之一 。猪患传染病时,体温一般都会升高 。

猪的正常体温为38℃~39.5℃(直肠温度) 。不同年龄的猪体温略有差别,如刚初生的猪体温为39.0℃;哺乳仔猪39.3℃;中猪39.0℃;肥猪38.8℃;妊娠母猪38.7℃;公猪38.4℃ 。一般傍晚猪的正常体温比上午猪的正常体温高0.5℃ 。

猪体温的测量方法:临床上通常是采用测量猪直肠内的温度来确定 。测体温前应在兽用体温计的未端系一条长10~15厘米的细绳,在细绳的另一端系一个小铁夹 。测体温时应先将水银柱甩至35℃刻度线以下(在甩体温计时应保持在身体前方,高不可超过胸部,低不过超出身体,以防碰到其它物体损坏体温计),并对体温计用酒精棉球、碘酊进行消毒,并涂少许润滑剂;一只手拉住猪的尾巴,另一手持体温计沿稍微偏向背侧的方向插入其肛门内,再用小铁夹夹住猪尾根上方的毛以固定体温计 。2~5分钟后取出体温计,用酒精棉球将其擦净后读出测出的体温数 。

猪的体温超过正常体温的范围即称为高温或发烧(体温升高);猪的体温低于体温最低温度称为低温(体温降低) 。一般低温发生于大出血、产后瘫痪、循环衰弱、某些中毒或临死期;高温多见于传染性疾病和某些炎症过程中,如猪流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肺疫等病均引起体温升高 。

发热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 体温上升期 。是通过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同时肌肉收缩增强,肝、肌糖元分解加速,使产热增多 。这时病猪有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心跳、呼吸加快,寒战,喜钻草堆等表现 。不同的疾病,体温升高的速度不一致,如猪丹毒、猪肺疫等病,体温上升很快,而猪瘟、副伤寒则较慢 。

(2)高热期 。此时产热和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维持平衡,散热过程开始加强,皮肤血管舒张,产热过程也不减弱,所以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病猪表现体温增高,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尿少黄短 。不同疾病高热期持续的时间不相同,如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病持续时间较长,而伪狂犬病、口蹄疫则仅数小时或不超过1d 。

(3)退热期 。由于机体的防御机能增强或获得外援(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病猪的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大量排汗、排尿、产热减少 。如果体温迅速下降或突然下降,则为骤退,可引起虚脱甚至死亡,而逐渐下降,则预后良好 。

按病猪体温升高程度分为:

(1)微热:超过正常体温1℃左右(即在40~41℃之间) 。常见于乳房炎、胃肠炎等局部炎症或某些慢性传染病,如慢性猪瘟、副伤寒等 。

(2)中热:超过正常体温1~2℃(即在41~42 ℃之间) 。见于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如急性猪瘟、流感等,也见于肺炎等局部器官感染 。

(3)高热:超过正常体温2℃以上,即42℃以上 。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和广泛的炎症,如猪瘟、肺炎、流感、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急性弥散性胸膜炎、腹膜炎等 。

(4)最高热:超过正常体温3℃以上,常见于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如丹毒、炭疽、急性败血型链球菌病等 。

按病猪的热型曲线分为:(1)稽留热:病猪的体温日差在1℃以内,且高热持续时间在3天以上 。如猪瘟体温升高到40-42℃,稽留不退 。(2)间隙热:病猪的发烧期与不发烧期交替出现 。(3)张弛热:病猪的体温日差超过1℃,且下降到正常体温范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