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为何未酿成悲剧土木堡之变结局: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 , 明英宗轻信宦官王振之言 , 亲自迎战瓦剌 , 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兵败被俘 , 史称“土木堡之变” 。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 , 六传至英宗朱祁镇 , 继位时年仅九岁 。明英宗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少年皇帝 , 始终受太监王振操纵 , 终因宦官秉政 , 酿成一场大祸 。
是时 , 朝廷无主 , 军队溃败 , 城防空虚 , 贵族官僚陷入惊慌失措之中 , 人民遭受战乱之苦 。如何使明朝不亡 , 成为举国上下面临的最严重问题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 , 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 转危为安 , 避免了一场山河破碎的灭顶之灾 。分析其遇变乱而未酿成象北宋末年那样的家破国亡的局面 , 原因是多方面的 。
立长君以绝敌望
八月 , 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 , 代皇帝总管政事 。九月 , 文武大臣请求皇太后说:“皇太子幼小 , 难负重任 , 国有长君 , 社稷之福 , 请定大计 , 以安宗社 。”九月初六日 , 郕王接受太后谕旨 , 即皇帝之位 , 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 改明年年号为“景泰” 。这一措施表明“明朝丧君有君” , 决心共赴国难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结局,土木堡之变为何未酿成悲剧?】于侍郎砥柱中流
于谦 , 当时任兵部侍郎 , 毅然以国家安危为己任 , “土木堡之变”后的政局多赖其维持 。当郕王监国时 , 侍讲徐珵等主张迁都 , 于谦厉声驳斥说:“谁主张逃跑就应斩首 。京城是国家根本 , 如果朝廷一撤 , 大势去了 。大家还记得南宋的教训吗?”使明政府坚定了据守北京御敌的决心 。于谦一面加紧调兵遣将 , 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敢于主持正义 , 惩治马顺等王振余党 。吏部尚书王直对于谦无限感慨地说:“国家危难 , 正需要您这样的人才 , 最近遇上这么多麻烦 , 虽有一百个王直 , 也是无能为力啊!”
这年十月 , 瓦剌军队逼近北京城下 , 扎营于西直门外 。于谦面对强敌 , 毫不畏缩 , 主张主动出兵 , 他亲自带一支军队出城 , 并命令关闭全部城门 , 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 。他号令严明 , 身先士卒 , 军心大振 , 经五天激战 , 瓦剌仓惶撤退 , 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
持正义军民奋战
土木堡之役 , 虽说是由于瓦剌使臣谎报使团人数 , 企图冒领赏品和求婚被拒绝而引起的 , 但明政府削减赏金和马价 , 拒绝也先(瓦剌首领)为子求婚 , 只是也先发动战争的借口 , 所以瓦剌方面是非正义的;而明朝军民抵抗瓦剌进犯 , 保卫京城 , 是正义之举 , 因而得到了全国军民的支持 。如西直门激战时 , 居民都爬上屋顶 , 争投砖石击敌 , 喊声震天 。一些文臣武将也表现出非凡气慨 。如应天巡抚周忱献计运通州粮 , 及时制止了“焚粮以绝寇资”的消极措施 , 保证了京城军民的粮饷 。大同总兵郭登以少胜多 , 功绩卓著 。当时大同军队多战死 , 郭登初进大同接受关防时 , 土卒能战者只剩下数百人 。他与士卒同甘苦 , 亲为士兵裹伤敷药 , 并慷慨地说:“吾誓与此城共存亡 , 不令诸君独死也 。”这样 , 将士同心杀敌 , 仅以八百骑打败了数千瓦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