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有哪些,三十六计有哪些计谋?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有哪些,三十六计有哪些计谋?


盘点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
【原典】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
【注释】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
【浅解】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 。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 。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 。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 。因袭南徐州,拔之 。
【解析】
“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 。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 。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
【释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 时,孙宾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 。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 。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