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引发国际舆论极大关注,我国部分市场发生食盐抢购现象,部分电商平台显示“食用盐缺货” 。这让不少人想起12年前的那起“抢盐”事件 。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县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反应堆发生熔毁,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出于对核辐射的恐慌,我国部分民众也曾大量抢购、囤积食盐 。
这两天,似曾相识的一幕在社交平台和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不少网友好奇:12年过去了,为何人们还在抢盐?
当然,相隔12年的两次“抢盐”并非毫无变化 。这一波抢盐“苗头”刚出现时,朋友圈里明显多了不少理性的声音,有人解释“抢盐没必要”,有人调侃“之前囤的盐吃掉了吗?”,来自社交平台的“人间清醒”也在默默驱散谣言 。
从疯抢到囤货,“谣盐”因何禁不掉?
“抢盐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惊遁现象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牟怡说,惊遁是指在某个传言触发下,看见别人跑自己也跟着跑的非理智的从众行为 。之所以会发生惊遁,是因为人们都想降低生活风险 。
惊遁产生的起点,也就是那个传言,往往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一定是简单可及、人人都能拥有的,比如买盐 。“如果要买一台价值5000元的仪器才能防辐射,那么这个谣言很可能就传不起来,因为这笔钱不是人人都掏得出的 。”牟怡说 。
细品两次“抢盐”原因,其实还不太一样 。2011年那次,是因为有专家说碘能防辐射,人们发现盐是他们距离最近的含碘物质,于是加入疯抢行列 。而这次是因为大家普遍担忧海水被污染后,海盐无法食用,于是囤货备用 。
对大多数人来说,“谣盐”是他们在风险面前采取的一种自救手段,也是一种恐慌情绪的宣泄 。面对不同风险,抢的对象可能变成板蓝根、绿豆、大蒜……但相同结构的文本总会被不断重述 。
科学素质稳步提升,为何还会“中招”?
五年一次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本世纪初,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不到2%,2020年已超过10% 。中办、国办2022年9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新目标: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 。2020年公布的上海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达24.30%,比例全国居首 。
一个疑问由此产生:我国公民科学素质10年提升5倍,抢盐现象为何还会出现?科学素质提升能否阻断谣言传播?牟怡表示,要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观察一下谁是抢盐的主力军 。事实上,比起农村里科学素质相对较低的老年人,生活在城市的大爷大妈反而在抢盐潮里打起了头阵,这是因为他们相信科学,但又不太懂科学 。
打个比方 。如果和一位种地老农谈核辐射,对方可能听了半天也弄不明白;但如果告诉一个知道核辐射危害的人,有一种东西可以规避风险,很快就会收获信任 。科学传播在“似懂非懂”中仿佛发展出某种“悖论”——当谣言披上“科学的外衣”,反而传播得更快了 。
新传播形态下,科普如何更有效?
在以社交平台和公共参与为重要特征的新传播形态下,如何让科学跑在谣言前面?新冠疫情科普带来的启示是,在直面社会需求、回应公众关切中提升科普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24日晚,针对这一波食盐抢购,中国盐业集团有理有据的及时回应,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大众心里的恐慌 。
最新发布的《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0年我国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较2015年增长约40% 。尽管能力提升明显,但不少专家坦言,与世界科技强国普遍高于20%的公民科学素质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科普赋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还有较大潜力 。
推荐阅读
- 闪照截屏超过两次如何恢复
- 荀彧怎么读
- 往返两次是几趟
- 2011年:小米销量27万,华为2000万2012年:小米销量719万,华为3
- iPhone 5当年卖多少钱?
- 孙悟空哭过哪两次
- P2012年天津高考作文P
- 2012年诺基亚手机型号盘点
- 12年力帆320多少钱一辆
- 中国法院时隔9年再次对韩国毒犯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