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长江与海洋文明交融盛景( 二 )
曾国(随国)是西周早期南方的重要封国,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正是这一时期的曾侯墓地 。叶家山出土的立鸟盖悬铃铜罍 , 盖顶立着一只仰头展翅的鸟,双耳侧立兽首,颈部伸出全雕的兽首,四面饰有夸张的扉棱和兽面纹,外底悬铃,装饰繁复华丽 , 令人惊叹 。与之风格相近的青铜罍在四川彭州竹瓦街窖藏也有出土 。
吴国与越国濒长江、通大海,是河网纵横的水乡泽国 。春秋战国时期,两国互相征伐 , 先后称霸 。吴越青铜器以兵器最为著名 , 反映了吴越先民悍勇尚武的面貌 。
江苏苏州博物馆藏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线条流畅,锋刃极其锋利,历经2500年依然寒光逼人,是目前已知的吴王夫差剑中长度最长、保存最完好的 。此剑采用错金、镶嵌、铸铭、刻铭等多种工艺,剑格部分深铸兽面纹,再镶嵌绿松石,剑箍上也嵌有细若沙粒的绿松石,剑首铸有8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同心圆壁非常薄,铸造难度极大 。
湖北荆州博物馆藏越王鹿郢剑,剑格两面均有错金铭文 , 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於睗即鹿郢 。据《竹书纪年》记载,鹿郢是越王勾践之子,公元前464年—公元前459年在位 。越王剑发现于楚地,可能是由于战争、礼聘往来等原因 。
黄金水道四通八达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 横贯东西,连通陆海,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蜿蜒6300多千米的悠悠江水,为流域人民带来了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 。
战国时期,楚国将军庄蹻顺江南下来到滇池,建立滇国,把长江中游的先进文化带到西南地区 。云南广南出土的西汉羽人船纹铜鼓是云南地区迄今发现最大的铜鼓 。鼓面饰太阳纹,鼓胸有4组羽人竞渡纹,船身狭长呈弧形,首尾以鸥鸟头尾为饰,反映了古滇人的造船技术 。船上有巫师、划桨者、掌舵者等众多人物 。鼓腰纵分成14格,格中有羽人对舞和剽牛等图案 , 表现了声势浩大的祭祀场景 。
益州(今四川一带)是长江支流岷江沿岸的重要港口 。战国时 ,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 , 不仅解决了岷江水患,还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四川地区出土的摇钱树、舞蹈俑、击鼓说唱俑等文物,反映了汉代蜀地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四川多产井盐,除了供给蜀人生活所需,还沿长江输往各地 。四川博物院藏制盐画像砖出土于邛崃花牌坊,生动再现了东汉时期成都平原采卤煮盐的场景 。
安徽马鞍山朱然墓是三国考古的重要发现 。朱然墓出土的季札挂剑图漆盘工艺精湛 , 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盘底部用朱漆书“蜀郡造作牢”5字,证明其产自蜀地 。“蜀地生产的漆盘出现在长江下游东吴将军墓中,说明当时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势力管辖范围,但由于长江航运的贯通,彼此间仍有密切的交流 。”蔡亭亭说 。
隋唐之际,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长江水运格局 。沿着干支流与大运河,长江得以贯通南北,连接全国各地,进而通向海外 。长江沿线的港口城市既是航运中心、物流驿站,也是文化枢纽 。
唐代扬州有着“扬一益二”的盛名,海内外豪商巨贾、文人墨客、使节学团云集于此 。展览中呈现了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伎乐飞天纹金栉、长沙窑青釉褐彩鸡心纹罐等珍品,折射出唐代扬州商贸繁荣、中西文化交融的盛景 。
江州(今江西九江)位于长江干流与支流赣江交汇点 , 上通川楚,下至苏杭,是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 。宋元时期,江州商贸发达,漕粮、瓷器、茶叶、木材等货物吞吐量巨大 。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至元三十年“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铜印,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烧钞库铜印 。烧钞库是元代负责销毁残损纸币的机构 , 烧钞库铜印发现于九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九江经济的繁荣 。
推荐阅读
- 如何区别寒湿与湿热这两种不同的体质
- 枇杷膏加蜂蜜的功效与作用
- 黍子枕头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 晒太阳的好处与功效与作用
- 桂花果的功效与作用
- 梁与籍俱观俱的意思
- 两个人一个虎字是什么成语
- 怎么区别翡翠的好与坏 区别翡翠的好与坏的方法
- 怎么识别翡翠的好与坏 如何识别翡翠的好与坏
- 皂苷的功效与作用 皂苷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