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下一句是仁之端也还是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下一句


恻隐之心下一句是仁之端也还是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下一句


【恻隐之心下一句是仁之端也还是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下一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论语》感悟(一三六)
文/王营
原文: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
译文:7.9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
7.10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
7.27孔子只用钓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 。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
感悟:这几章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是他“仁”爱之心的具体应用 。孔子从小学礼、懂礼 , 所以每当街坊邻居家办丧事的时候 , 他会主动帮忙主持丧礼,而就餐的时候,孔子却不曾吃饱过 。是孔子饭量大,还是他故意吃不饱,做样子给别人看?何晏集解说:“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也 。”他认为孔子有恻隐之心,所以在有丧事的人家吃饭的时候,哀人所哀 , 心有不安,所以食不甘味、吃不饱 。可见孔子不是故意做样子给别人看,而是对死者及其家人同情心的自然流露 。所以,孔子每次参加完丧礼,这一天就会悲伤哭泣,《集注》曰:“一日之内,余哀未忘 , 自不能歌也 。”这一诠释非常到位,因为哀和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哭完后接着就高兴地唱歌,是神经病 。
恻隐之心下一句是仁之端也还是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下一句


对别人遭遇的恻隐、同情,这就是“仁”的具体表现,孟子说得更到位:“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 他认为,对人、对物的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 , 人无恻隐之心,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 。
现代人对于丧事是什么态度呢?我已近“知天命”之年 , 经常去参加同学、朋友父母的丧事 。一般情况下,先上100或200元钱的吊礼 。发丧那天,到达“灵棚”,面对死者的照片三鞠躬,到屋里和家属们见上一面,表达问候之意,此时面对死者的遭遇 , 说实在的,心情也和家属一样,很是悲痛 。但是一走出人家的家门,有些人便会眉开眼笑,三五成群地直奔饭店去了 。酒桌上再也无人提起当天的事情 , 该说笑的说笑,该畅饮的畅饮 , 丝毫没有一点哀伤之情 。
至今有一件事儿我弄不明白,家里死了老人 , 本来是一件十分悲伤的事情,为什么发丧的时候还要请“乐行”吹奏一些欢快的乐曲,有的地方还露天搭建戏台 , 请上歌舞团表演艳舞,这种做法到底有什么道理?孝子听到这些欢快的曲子,看到这样热闹火爆的场面,会是什么心情?难道古代就是这样吗?
恻隐之心下一句是仁之端也还是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下一句


孔子的“仁”爱之心不仅表现在对丧事的处理上,还表现在他对待动物的态度上 。孔子大概是古代第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的学者,他兴趣广泛,在繁重的工作之余 , 也经常钓钓鱼、射射鸟 。传说他在钓鱼的时候,从不用大网将鱼一网打尽 , 只是手拿一杆鱼竿,悠然地伫立在池塘边,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 , 颇有点“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风范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若将鱼一网打尽,从此鱼塘里就再也没有鱼了 , 这是对鱼塘生态平衡的极大破坏 。
孔子射鸟的时候,只射飞鸟,从来不射归巢的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鸟类归巢属于生殖行为,是为其后产卵育雏做准备的 。若将其射杀,无异于杀鸡取卵,这是对鸟类生态环境的破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