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是什么歌

李白一生交游广阔,每有离别,便爱写诗一首,赠别友人,因而写下不少送别诗歌:《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就这些诗名,无怪后世被不少粉丝拿来为杜甫叫屈呢 。不过其实对杜甫,李白也写过《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
今天要讲的这首送别诗 , 有些不同 。
二十四五岁的李白,在蜀地学成了一身的才艺,打算阔别故乡,踏上远游之路 。在这个年纪,别的少年有的早早就离开家门走上“京漂”之路,考取功名,名满京城,比如跟他同年出生的王维 。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是什么歌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是什么歌】乘船远游
李白的出发,确实晚了点 。但李白一点也不焦虑,毕竟有青春与才华作伴,自然信心满怀,踌躇满志,满心以为迎接他的会是一片广阔而光明的天地 。这时候的他应该不知道,此一去 , 此生再也没有回来过 。
这首送别诗 , 就写在李白出蜀到荆门之际 , 第二、四联均是千古名句 。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释义:船行随江水 水自故乡流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四川 。除开刚出生的那几年行踪有争议外,至少五岁到二十四五岁之间,李白都是在蜀地度过的 。他这次离开四川,船行水路,经巴渝,过三峡,直到荆门山之外,要去楚国故地游览 。首联即交代背景 。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是什么歌


荆门山
第二联“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写得大气磅礴,富有流动之感,颇负盛名 。随着船行,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景象发生了变化:那绵延起伏的山岭在夜色中渐渐隐没,涌入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原,而滚滚的长江则在这一望无际的广袤平原上奔流不息 。
这两句常被用来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照阅读,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除了诗人写诗风格不同、心境不同之外,两者最大的不同还在于李白写的是船行之中的动态景观,而杜甫这两句更侧重于静态舟中景象的描写,在静静漂泊的孤舟中,杜甫眼前看到的是无尽星空下广阔的平野,波涛汹涌江流中的一轮明月 。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是什么歌


月涌大江流
第三联写一轮明月倏忽而下,倒映在水中仿佛是一面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 , 极写月光照耀下长江的平静、澄净;后句诗人眺望远方 , 看到云丛生处,江面结出壮阔的海市蜃楼 。此联诗人借雄奇的想象,描绘出傍晚月下长江的美景,让人如临其境 。
第四联诗人写得尤为动人: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流到此地,依依不舍送我离去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到此地,更向东流去 。在诗人眼里,这条一脉相承的流水,是从故乡不辞远行流到此地,专门为“我”送行 。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与地 , 山与水 , 本是自然无知无感之物,但在李白笔下,却是有情之化身 。诗人不从自身描述对于故乡的依恋,反而从这万里随行的故乡水的角度,写出故乡对离开的每一个游子依恋不舍的情感 。
故乡如此,游子又何尝不是这样?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是什么歌


江河奔流不息 不舍昼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