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怎么读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翻译

大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科,也是科举史上的名榜之一 。请看看本榜录取的部分考生:苏轼、苏辙兄弟 , 曾巩、曾布兄弟,程颢,王观,等等 。“唐宋八大家”,本榜就占仨 。程颢,是著名的“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 。王观,则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词人 。
本科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 。阅卷结束后,欧阳修对一个考生的答卷极为赞赏 , 原本打算将其定为状元人选 。但是欧阳修先入为主地认为 , 这份答卷应当出自自己的学生曾巩之手 。为了避嫌,就将其安排在了榜眼的位次上 。等到试卷拆封还原之后,欧阳修才发现自己张冠李戴了,这份试卷的主人原来是苏轼 。本科状元桂冠,阴差阳错地归了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氏章衡 。
苏轼,乃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氏,祖籍河北栾城 。金榜题名之时 , 苏轼年方弱冠 。而苏轼的弟弟苏辙,只有十八岁 。苏氏两兄弟,双双少年成名,堪称科场佳话 。
苏轼的答卷 , 给欧阳修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考后苏轼拜谢考官时,欧阳修还专门问他,答卷中的几句闪光金句出自何处 。苏轼答,句子只要切合题意就好 , 没必要对出处刨根问底 。其实苏轼是没好意思说,哪有什么出处啊,那几句话是本人自己编的 。对苏轼的回答 , 欧阳修没有丝毫不快,反而认为苏轼机智敏捷,不拘泥于古人,善于活用创新 。欧阳修随后的一番感叹,准确地预言了苏轼的未来发展:“这个后生小子读书走心 , 懂得活学活用,将来文章必定独步天下!”
进士及第后,苏轼的父母先后撒手西去 。按照官员管理的有关规定 , 苏轼必须回家“丁忧”守丧 。这一守,就是五六年 。等到苏轼处理完这些事情,回到京城报到上班时 , 正赶上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运动全面推开 。欧阳修是变法的反对派,苏轼作为他的门生,自然被革新派视为天然的保守派 。而苏轼本人,也确实就变法运动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 。客观地说,苏轼并不是那种因循守旧的人 。对变法运动 , 他不是全盘否定,而只是就其中的弊端和不完善之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
苏轼的行为,令王安石大为震怒,采取了一些比较严厉的手段对苏轼进行打压 。自感在京城难以立足的苏轼,便主动申请到地方任职 。王安石乐得顺水推舟 , 打发苏轼远远地离开京城,眼不见心不烦 。此后,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 期间励精图治、革新除弊、简政便民,政绩颇佳 。从在地方任职的所作所为看,苏轼真不是那种冥顽不化的守旧派 。
在湖州期间,苏轼给皇帝写了一封带有感恩表态性质兼具的就职报告(《湖州谢就任表》) 。这原本属于例行公事,但苏轼的文人秉性 , 使他在写东西的时候,喜欢使用夸张比喻等文学手法,字里行间充满感情色彩,即便是写官样文章也如此 。在这封信中,苏轼就写了一些比较刺耳的话语 。这一下,让反对派抓住了小辫子 。他们上纲上线,指控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 , 包藏祸心” 。他们还使用了“文字狱”的手段,从苏轼的诗词文章中,断章取义地摘录了一些句子 , 以证明他对朝廷、对皇帝的不满由来已久,实属罪大恶极 。
在这种情况下 , 苏轼就被纪检监察人员,请到纪检监察机关(御史台)喝茶去了 。被此事所牵连的官员,达数十人之多 。这一事件,便是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几位皇帝,驾轻就熟地大兴“文字狱”,不知是不是受到了“乌台诗案”的启发 。所谓“乌台” , 在宋代是御史台的别称,因为那个办公大院里的乌鸦比较多一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