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瓢屡空晏如也 箪瓢屡空是什么( 二 )


和顺齐家之本
何谓齐家?卢玉溪在《四书大全》中说:“‘齐’字有整然肃然之意,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无一不正之谓也 。”父子兄弟夫妇做到“无一不正” , 也即和顺 。朱熹认为,和顺能促进仁性的生发,他说:“‘其为人也孝弟’ , 此说资质好底人,其心和顺柔逊 , 必不好犯上,仁便从此生 。”和顺表面上看是顺从别人,其实质在于“心和顺柔逊” , 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仁性、仁德 。
“和”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朱门家风,朱森告诫朱松要“谆谆以忠孝和友为本” 。朱熹《家训》具体阐发为:“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 , 孝也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 。兄之所贵者,爱也 。弟之所贵者,敬也 。夫之所贵者 , 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在《家政》中,朱熹把宗族和睦看作治家目标,他说:“父子欲其孝慈,兄弟欲其友恭 。夫妇欲其敬顺,宗族欲其和睦 。”“顺”广泛适用于夫妇、父子、兄弟之间的具体道德 。
朱熹在朝堂上多以批判者姿态出现 , 但他在家中的形象则完全不同,《行状》说他“行于家者,奉亲极其孝,抚下极其慈,闺庭之间 , 内外斩斩,恩义之笃,怡怡如也” 。朱熹给儿子的大量书信被后人整理为《训子帖》,编入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 广为流传,其中朱熹的形象则是慈爱又不失威严的父亲 。
勤俭治家之本
朱熹五岁时,朱松要求他:“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 。”朱熹晚年回忆说:“某自卯起读《四书》,甚辛苦 。”朱熹把“懒”看成读书大忌 , 他把长子朱塾送到吕祖谦处读书,给吕祖谦写信说:“在家百计提督,但无奈其懒何 。今得严师畏友,先与击去此?。蚩赏浼叭艘?。”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反复叮嘱:“汝……能奋然有为,力改故习 , 一味勤谨 , 则吾犹有望 。”又说:“塾子更望时赐诲饬,令不至怠惰放逸为幸 。”朱熹又有《不自弃文》曰:“为子孙者,当思祖德之勤劳;为人子者 , 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 。”朱熹丰富的著述和深邃的理学思想都离不开勤奋 。
朱熹倡俭 , 固然有生活贫穷的缘故 , 他在外为官仅有九年,其余时间大都请祠居家,以讲学和著书为主,所以生活并不宽裕 。据《宋史》载,朱熹“家故贫 , 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但朱熹面对贫穷泰然处之,《行状》说:“其自奉则衣取蔽体,食取充腹,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人不能堪,而处之裕如也 。”即便吃着简单的葱汤麦饭 , 朱熹也很满足,诗曰:“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
以俭治家,首先是节约财物,朱熹在《家礼》中说:“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裁省冗费,禁止奢华 。”朱熹在《家政》中主张“用度欲其俭节”“服饰欲其无侈”“器用欲其无华”,都表明了以俭治家的精神 。其次,俭能养德,节俭能培养一种节制、克制的品德 。朱熹晚年给儿子朱埜写信说:“晚食尤须减少,不肉更佳 。一则宽胃养气,一则节用省财,庶几全生尽年,俭德避难之方一 。”
朱熹的居家“四本”说继承了朱森、朱松的家风传统,与其《家训》《家政》等治家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一生践行治家思想的写照 。朱熹一生读书育人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财富,他的居家“四本”说文字简洁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又切实可行,流传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