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历史 北海历史天气( 二 )


1927年,在市政筹备处的规划下,借鉴广州骑楼街道的样式,进行了城市道路的扩建改造 , 原西靖、大兴、升平、东安、东华、东泰等街道由西向东连通扩建为宽9米的骑楼街道,统称珠海路 。此外后街拓展成为中山路 。
北海历史文化演变
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其内在和外在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借助自身的基础、条件,与特定的机遇结合,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就会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


2000多年前的汉代,北海属下的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 。这条见诸史乘的最早对外海上贸易航线,从北部湾畔的合浦等地出发 , 沿中南半岛海岸,经南洋抵达印度洋 , 进入中亚,与名闻遐迩的陆上“丝绸之路”殊途同归 。《汉书》记载的这条海上航线 , 并非一般的民间往来,而是一条由“黄门”宦官和译长率领、私商应募参与的官路 。北海在两汉时代就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 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 。
十九世纪,清王朝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 。在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 , 北海与芜湖、温州、宜昌一起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德、日等相继在这里设立领事馆、洋关、教堂,开办洋行、医院、学校,北海成为列强入侵劫掠资源的落脚点以及扩张大西南的通道 。在“欧风东渐”的过程中,北海作为得风气之先的沿海城市,其接纳西方工业文明之早令人啧啧惊叹: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海即设立了官办的电报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 英、法教会在北海开办义学和女子学校,开设英、法文课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海的英国教会用上了电灯;同年 , 借助从英国进口的设备,北海有了木材机械加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人们就能在北海的英国领事馆里观赏到电影默片;1909年 , 北海出现了中外合办的电灯公司;1918年,飞机的踪影现身北海,到了1929年,北海开通了与广州的航空邮路……当地至今还保留着众多西洋建筑,以及有着中西合璧风格的老街 。


文化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近几年,北海市政府制定了充分发掘开放历史的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策略,通过弘扬历史文化培养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 用开放精神凝聚心智 , 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品格,构成以开放为灵魂的城市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家园 , 把文化的张力变成城市的活力;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城市的竞争力;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并以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定力”,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 , 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
城市发展与“产城人文”四维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在加快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进程中,北海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作为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就与东盟密切交往的城市,北海的跨越发展,除了产业的兴旺、经济的繁荣 , 同时应体现历史文化的光大,体现城市文化品格和城市精神 。
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 重塑北海的文化形象 。2019年北海市政府与曲江新鸥鹏签订了曲江新鸥鹏·北海教育城项目合作协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乃学,市委副书记、市长蔡锦军亲自出席签约仪式并见证签约,彼时北海市官方媒体《北海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报道了此事 。该项目的签约,可谓是北海市的一件大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