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中与和的关系 。
在《中庸》的第一篇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 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这段话非常重要 , 这里意思是说,喜怒哀乐不行于色,不表现出来,称之为“中”;表现出来的都是合乎度的,称之为“和” 。
意思是说 , 中就是内在的,和是中的一种表现 。中的状态是天下人的共同基础 , 和的状态是天下人通行的正路 。中是本质,和是正路 。天下人完全做到了中与和 , 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可以生生不息 。中与和的关系,跟道家思想的“道”和“德”的关系有点类似,老子说:“孔德之容 , 惟道是从”,“ 从事于道者 , 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 道是内在的本质,而德是道的外在表现 。
就像《中庸》里面说 , 和是中的外在表现一样,中才是本质 。表现出“和”就是说明你遵循了“中”,就像一个人表现出“和”,平静,淡定,谦和,这说明内心“持中”,一个社会也是一样,如果总是动荡不安 , 这就是失去了“和”,也就没有“持中” 。中与和其实都蕴含这一种对“秩序感”的追求,是一种万物本质的精神追求,这个我们后面展开 。
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二个方面,“中”的表现 。
在《中庸》的第四章中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这句话就深刻地体现了“中庸之道” , 太聪明或者太愚笨都不好,都不是“中庸”的表现 , 过犹不及,都是不好的 。这显然不是说,我们不去追求极致,而是主动选择中庸 , 这不是一种被动的策略,而是一种主动的策略 。
第三个 , “中”的用法?在《中庸》第六章中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在儒家思想里面,都以三皇五帝为圣人,是拥有至高德行的人,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人,而舜就是其中之一,而这种智慧来自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两端就表示两个极端 。孔子说,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询问 , 又善于分析别人言语中的含义 。隐藏别人的坏处,赞扬别人的好处 。过和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了 , 然后,采纳适中方式用于老百姓,这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最后,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呢?
《中庸》也讲的很清楚,需要具备三种品质,在《中庸》的第二十章中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知通智 , 拥有智、仁、勇三种德行的人,才能到达“中庸”的至德 。为什么是“智仁勇”呢?因为这它们是非常典型的三种德性:理智,勇敢,仁爱 。
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 , 这三个部分对应的德性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和《中庸》中的“知仁勇”是非常类似的 。而且柏拉图认为 , 这三个部分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平衡和谐,人就是幸福的 。所以 , 柏拉图说:幸福就是灵魂的和谐 。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类似中庸的幸福观和道德观 。他说 , 人类的一些关键美德,比如勇敢、节制、幽默、友好、耐心等等,它们都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比如,勇敢是过度鲁莽和过度怯懦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 幽默是过于严肃和过于滑稽之间的黄金分割点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灵魂与美德相一致的生活,而这种美德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或者说它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
推荐阅读
- 梦到了满手黑色鞋油 梦到了弄了满手黑色的鞋油
- 绵阳办理就业登记的情形
- 梦到了手上沾婴儿的大便 梦到了手上沾婴儿的大便什么意思
- econ能长期开启吗
- 多动症爱打人的孩子怎么引导 多动打人的孩子怎么教育
- 皮卡车是什么类型的车 皮卡车是货车还是轿车
- lr怎么批量导出 lr怎么批量导出修好的照片
- 手机屏幕摔了不灵敏了怎么办 手机屏幕摔的不灵敏了怎么办
- 当孩子和同学攀比的时候怎么引导
- 寻找东航坠机目击证人或影像资料的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