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这样一位“网红”妈妈,她自己不仅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同时还培养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都送进了世界排名第三的斯坦福大学 。
她就是70年代的歌星陈美龄 。在14岁时以歌手身份出道,曾经和邓丽君、山口百惠齐名,在日本歌坛风靡一时 。
在新书签售会现场 , 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时 , 她说:
“家长千万不要拿孩子去比较,要让孩子接受自己,相信自己 。”
“不要拿孩子去比较”,一句话戳中了多少家长的心 。
“你吃饭怎么那么慢呀 , 谁谁谁吃得又多又快,难怪比你高比你壮 。”
“你什么时候可以像你姐姐一样懂事就好了!”
“隔壁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 你呢?有个三流大学读我就烧高香了 。”
……
心理学上有一种攀比叫“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
为什么父母那么爱比较?
① 爱面子,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在亲朋好友面前,一定要有面子 。自己可能比不过周围的人 , 但是一定从孩子身上赚回来 。
孩子一定要做到最好,和别人比的时候不能输 。
将这种压力全部都灌输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给自己挣面子 。
② 不知道具体要比什么,就是焦虑!
可能没有具体的要比较的一件事,但是因为看着“别人家孩子”就觉得焦虑,也不管适合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发展 , 也不管孩子喜欢与否,就是要比一比 。
比,是为了让孩子去复制别人成功的人生经历,却并没有考虑孩子自己的成长需要 。
③ 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父母有时候也知道这样比较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但是还是忍不住要让孩子去看到优秀孩子的优点,希望孩子可以去向更优秀的人去学习 。
于是希望能通过“比较”给孩子设立一个努力的目标 。
但是,这样的“负性攀比”,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父母的比较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失去自信心 。
在芒果台的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个女孩告白母亲平日不要再拿她和学霸闺蜜进行比较 , 也不要用语言对她进行讽刺和打击 。
女孩在台上激动地对妈妈说:“你看看自己女儿吧!她也很努力的!”
可台下的妈妈完全无感,仍是以往的态度 , “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要是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
女孩在台上强烈表示了自己不适合激将法,越打击越会觉得自己很差,但是,这位妈妈仍坚持己见,最后女孩哭着跑下了台 。
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别人家孩子的闪光点上和孩子去比较,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 形成自我否定,不敢轻易去尝试,从而失去自信心 。
父母的比较,让孩子失去自己 。
闺蜜从小喜欢的就是画画,但是父母总是拿姐姐的钢琴和她进行比较 。姐姐的钢琴一直拿到了十级 , 然后是各种比赛各种拿奖,可是闺蜜却什么都没有拿到 。
她说,她从来都不喜欢弹钢琴,但是她为了让父母开心就努力去学习,可是自己还是比不过姐姐,最终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
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在比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不快乐 。因为他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
推荐阅读
- 木工简易人字梯做法 木工简易人字梯做法及尺寸
- 长安之星9内部空间尺寸是多少?
- 17寸轮毂改18寸要注意什么?
- 乒乓球台尺寸 乒乓球台尺寸介绍
- 三脚架如何选择 三脚架如何选择尺寸
- 汉兰达2020款尺寸
- 奥迪A4L的车身尺寸?
- 22寸箱子能登机吗? 22寸箱子能登机吗国内
- 无理寸步难行 无理寸步难行的前面是什么
- 訇然寸断 訇然寸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