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厘米有多长 60厘米有多长参照物


60厘米有多长 60厘米有多长参照物


王建文
“先有青龙镇 , 后有上海滩”,青龙镇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千年上海的重要实证 。2010年,上海启动了对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历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文献记载,青龙镇有“三寺”,其中隆平寺为“北寺”,是青龙镇的重要地标性建筑 。2015年,考古工作者带着希望可以找到隆平寺相关遗迹的目的开启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本文详细介绍了隆平寺塔塔基的相关发掘和发现 。
隆平寺塔塔基是上海地区第一次由考古勘探发现并发掘的佛塔遗迹 。据文献记载 , 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为七级佛塔 。考古发掘目前仅发现了隆平寺塔残存的塔基部分 。由于保留了散水、角柱、副阶铺装莲花柱础、倚柱、壶门等塔基的关键部分,为复原隆平寺塔平面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
在塔基中,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北宋时期的地宫,地宫内出土了一万余枚各个时代的钱币、2座阿育王塔、释加牟尼涅槃像、舍利及各种佛教法器 。
隆平寺塔塔基中发现的鎏金木函
隆平寺塔基发掘目的
地方志记载青龙镇有“三寺”,其中隆平寺为“北寺” 。关于隆平寺有两篇文献传世,一篇为《隆平寺宝塔铭》,一篇为《隆平寺经藏记》 。隆平寺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塔比寺晚了200余年,说明当时佛塔在整个佛教寺院布局上已经处于次要地位 。据《隆平寺宝塔铭》记载,隆平寺塔为七级佛塔,建塔主要有三个目的:首先是当时的吴淞江比较宽阔 , 宋代尚有九里宽 , 海船入港停泊找不到码头 , 因此造塔作为青龙港的航标塔;其次是作为弘扬佛教的佛塔;最后因青龙江时有淤塞泛滥 , 希望建塔可以镇水 , 保一方平安 。
青龙镇的多数建筑或者文献记载阙如,或者仅有寥寥数语,只有隆平寺有两篇文献传世 。如果能在考古发掘中找到这座寺院,文献记载中该寺院周边的建筑位置也能基本确定 , 对于青龙镇北边的市镇布局及其它相关遗迹与遗物的断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隆平寺是解开青龙镇北部市镇布局的一把钥匙 。因此 , 2015年度发掘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找到隆平寺的相关遗迹,并以此为契机,进而解决青龙镇的北部布局与港口的问题 。
《隆平寺宝塔铭》
灵鉴
宋明天子即位,举贤良,兴文教,不禁浮图 , 造塔庙,兴佛事 。天圣初,道者若松、檀越、诸葛果、颜霸与众谋曰:“今天子与天下民植福,而此镇西临大江,与海相接,茫然无辨,近无标准 , 远何繇知,故大舟迅风直过海口百无一二而能入者,因此失势飘入深波石焦 , 没舟陷人,屡有之矣 。若建是塔,中安舍利 , 远近知路,贾客如归,观者若知,心至宝塔,彼岸高出,贪爱大海 , 见慢鱼龙,乘慈悲舟,生死苦海,一念超越,速如反掌 , 可不慕乎?”奥人然之,遂于隆平精舍建塔七层 , 高耸云霄 。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 。人乐斯土,地无空闲 。衣冠名儒,礼乐揖让,人皆习尚 , 以为文物风流之地 。朝廷闻之,曰:“酒税之利,狱讼之清,宜在得人,不可以不慎 。”自景祐至今,皆京寺清秩 , 兼以治人 。今岁大稔,远商併来,塔成无记 , 岁月磨灭,将为后人之讥 , 灵鉴始受县符来兹传道,乃丐辞以纪其实,自惟空示是习辞媿不文 , 乃抉鄙思,谨为铭,曰:圣帝无为 , 慈不以威,民乐太平,起塔魏巍 。上入碧空 , 下状铁围,烟云雾霭,出入户扉 。中藏舍利,四众焉依,庄严国界,佛日增辉 。厥初未建,市井人稀,潮涨海通 , 商今来归 。异货盈衢,人无馁饥 。刻石为铭,以赞幽微,亿万斯年,永镇江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