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的功效与作用 溪黄草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溪黄草的功效与作用 溪黄草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溪黄草,别名溪沟草、熊胆草、山熊胆、风血草、黄汁草、山羊面等,为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大,粗壮,有时呈疙瘩状 , 向下密生纤细的须根 。茎直立,高达1.5(2)米,钝四棱形,具四浅槽,有细条纹,带紫色,基部木质,近无毛 , 向上密被倒向微柔毛;上部多分枝 。

溪黄草茎叶对生 , 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0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 , 边缘具粗大内弯的锯齿,草质 , 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仅脉.上密被微柔毛,余部无毛,散布淡黄色腺点,侧脉每侧4-55与中脉在两面微隆起,在边缘之内网结,其间平行细脉多少明显;叶柄长0.5-3.5厘米,上部具渐宽大的翅,腹凹背凸,密被微柔毛 。

溪黄草圆锥花序生于茎及分枝顶上,长10-20厘米,下部常分枝,因而植株上部全体组成庞大疏松的圆锥花序,圆锥了毛序由具5至多花的聚伞花序组成 , 聚伞花序具梗,总梗长0.-5-1.5厘米 , 花梗长1-3毫米,总梗、花梗与序轴均密被微柔毛;苞叶在下部者叶状,具短柄,长超过聚伞花序,向上渐变小呈苞片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 , 长约与总梗相等,苞片及小苞片细小 , 长1-3毫米,被微柔毛 。

溪黄草花萼钟形,长约1.5毫米,外密被灰白微柔毛,其间夹有腺点,内面无毛,萼齿5,长三角形,近等大,长约为萼长之半,果时花萼增大 , 呈阔钟形,基部多少呈壶状,长约3毫米 , 脉纹明显 。花冠紫色,长达6毫米 , 外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长约3毫米,基部上方浅囊状,至喉部宽约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长约2毫米,先端具相等4圆裂,下唇阔卵圆形,长约3毫米,内凹 。雄蕊4,内藏 。花柱丝状,内藏 , 先端相等2浅裂 。花盘环状 。

溪黄草成熟小坚果阔卵圆形,长1.5毫米 , 顶端圆,具腺点及白色髯毛 。
溪黄草属长日照植物 , 喜光照,在充足的阳光下,种子发芽良好,植株生长健壮;溪黄草怕积水、怕泥土板结,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种植,低洼积水土壤容易引起烂根 。
育苗与移植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湿润肥沃的沙质壤土作育苗地,清除杂物后全垦或半垦 , 充分细土,并进行消毒 。由于溪黄草种子细小 , 若畦土较实,整地时要用细河沙拌匀改良 。苗床土团要细 , 畦面土要平,四周开沟,一般畦宽1.2米 , 沟深20~30厘米 。溪黄草繁殖育苗可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 。

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松,田间无杂草 , 减少水肥消耗,保持田园清洁,防治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中耕除草一般在封行前,选择晴天或阴天土壤湿度不太大时进行 。溪黄草的根系较浅,中耕宜浅 。封行后 , 植株分枝较多,枝叶生长茂盛,中耕除草次数要减少,以免损伤植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