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望云 大旱望云霓


大旱望云 大旱望云霓



总干渠是东雷抽黄和二期抽黄输水大动脉 。
“宁给一个馍,不给半碗水 。”“睡半夜、起五更,捏手电、打灯笼,大人担、小孩抬,天明连坡上不来……”陕西关中东部,十年九旱,渭北旱塬水的金贵,从当地群众流传下来的俗语和民谣可见一斑 。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 。虽紧邻黄河,但千百年来,渭北旱塬上的群众只能眼巴巴看着黄河水日复一日滚滚而去,看着干涸的庄稼地无计可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水利专家来到这里,看到一路空流的黄河,生出一个大胆设想——把黄河水通过电力提灌 , 提到塬上,再通过泵站渠道输送,可解渭北之旱 。东雷抽黄工程让渭北人民不再饱受旱魅肆虐之苦——

1975年8月30日,东雷抽黄开工动员大会,总指挥冯光辉作动员报告 。(李双乾 摄)
大旱何须望云至 自有黄河上塬来
1975年8月,一个被称为水利典范的工程——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动工;1979年11月起 , 各系统陆续灌溉;1988年9月,竣工验收,塬上系统交付使用 。该工程是陕西扬程更高、流量更大电力提灌工程,取水点位于黄河小北干流西岸的合阳县东雷村塬下,故称“东雷抽黄” 。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3.7万亩 , 惠泽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个镇161个行政村41.7万人 。工程采取无坝引水,分区分级抽水方式 , 由东雷一级站把黄河水提入总干渠,沿总干渠依地形自北向南构成东雷、新民、乌牛、加西4个塬上灌溉系统与新民、朝邑两滩排灌系统 。最多9级提水,累计扬程331米 。东雷二级站流量扬程至今仍是亚洲之最 。
1979.11.17东雷一级站上水典礼 。(李双乾 摄)
自此,祖祖辈辈饱受旱魅之苦的渭北群众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 。昔日贫瘠的渭北旱腰带摇身变成陕西重要的粮、果、蔬、渔生产基地 。
砸锅卖铁干抽黄
万里黄河起壮图
81岁的吉鹏飞干了一辈子水利工程,他是“东雷抽黄”这场伟大工程的亲历者 。
【大旱望云 大旱望云霓】 1959年,吉鹏飞从原陕西省水利学校水工建筑***毕业,分配到洛惠渠管理局工作 。1975年,东雷抽黄工程动工,作为技术员,他被调到当时的陕西省关中东部抽黄灌溉工程建设指挥部,参与隧洞、总干渠和东雷、南乌牛两个二级站的建设 。
1976年10月总干渠建设大会战 。(李双乾 摄)
“那时候,物资匮乏,施工条件异常艰苦 。”吉鹏飞说,到指挥部报道后,所有人先去附近的生产队扛麦草垛,用床单一裹,铺到窑洞地上,算是安了窝 。没有办公室,坐在草铺上,把枕头放在膝盖上就是办公桌 。“工程部给几个县分配施工任务,地铺中间放床被子,图纸朝上一铺,大家蹲着围了一圈,不讲困难、不谈条件、争挑重担,偌大的抽黄工程半个多小时就分解完任务 。很快,1.5万多名民工集结到工地,摆开了‘战场’ 。”
总干渠是抽黄工程输水“大动脉”,素有“人工天河”之称,施工耗时一年半,最多时上劳13万人 。1976年“三夏”结束,总干渠建设“大会战”掀起,一天24小时轮番施工 。人太多,窑洞分不过来,很多民工搭起简易帐篷 , 铺些麦草或塑料布就是床铺,累了倒头睡 , 醒了接着干 。各村生产队拉架子车送粮食,河床上随便挖个坑当锅灶 , 开火做饭 。民工们吃蒸馍就水煮白菜和萝卜 , 吃完撂下碗筷继续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