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由来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 。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着称 。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 , 遍及中国 。着名的黄梅戏有《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等 。到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黄梅戏和黄梅雨什么关系黄梅戏是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戏曲,又称作黄梅调,写的都是黄梅县及附近湖北省发生的人和事,历史悠久 , 唱腔优美动听,戏以县命名,黄梅县名字由来是县内蔡山镇有一株晋代梅树,盛开黄色梅花,又称作晋梅 。黄梅雨为长江中下游流域每年黄梅季节多雨天气,二者没什么关系!
黄梅戏女驸马故事背景少女冯素珍与青年李兆廷自幼同窗共读,及长,订下鸳盟 。后李父横遭奸臣谋害,家道中落 。兆廷回乡避祸,前往冯家告贷 。素珍后母王氏逼他退婚 。
素珍深爱兆廷 , 相约会于后花园,赠银一百两,以济困厄之急 。又赠玉麒麟一只,以示永不变心 。
不料王氏闻风赶到,诬陷兆廷为盗,将其送官究办,并将素珍另配 。
素珍不从,女扮男装进京寻访哥哥少英,但遍寻无着,偶见招考皇榜 , 急中生计,冒充李兆廷之名应试,得中头名状元 。
皇帝见其才貌出众,招为驸马 。素珍推辞不得 , 十分焦急 。
八府巡按张绍民前来拜访新科状元,寒暄之后 , 素珍认出他竟是哥哥冯少英 。
两人正共谋脱身之计,不意圣旨传来,令驸马随即进宫与公主完婚 。
洞房之夜 , 公主见驸马迟迟不肯入寝,疑窦顿生 。经再三诘问,素珍被迫吐露真情,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王,以惩素珍欺君罔上之罪 。
素珍恳切陈词,晓以利害,为保全公主名节和皇家声誉 , 以不声张为宜 。
翌日,公主请求父王赦免素珍 , 皇帝迫于情势,收素珍为义女 。
冯少英上殿代妹请罪,宰相借此机会作媒,奏请将少英招为附马 。
素珍救出兆廷,由兆廷顶状元之名 。皇宫张灯结彩,两位驸马同时完婚 。
黄梅戏由来简要说明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 。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这是不确切的 。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 。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 , 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 。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 。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又如《夫妻观灯》 , 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 。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 。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 。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 。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 , 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 。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 。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 。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 。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观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 。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 。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 , 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 , 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 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 。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 。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尤其是40年代的黄梅戏,已经成熟 。
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国家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 。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 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 。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 。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 , 突破了“花腔”只能专戏专用的束缚,同时 , 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伴奏上 , 也不再是若断若续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从音乐气氛上大大提高了剧种的表现力 。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很多 , 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 。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蓝桥汲水》、《补背褡》、《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柳树井》、《春香传》、《女驸马》、《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刘三姐》等,不胜枚数 。其中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了电影,为黄梅戏的广泛流传,为保留黄梅戏艺术家的卓越风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黄梅戏的由来,黄梅戏和黄梅雨什么关系】
推荐阅读
- 家训的由来
- 温泉的由来,温碧泉品牌的由来
- 威海的由来,威海的大水泊的由来
- 数对的由来,数字8的由来简单介绍50字
- 化妆品的由来
- 马桶的由来
- 毛笔的由来
- 数学由来
- 蝴蝶的由来
- 黄山的由来,黄山迎客松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