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由来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 , 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当前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 。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 , 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 。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 。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 。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 , “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 。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 。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到了当前,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切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 。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 。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 。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 。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 。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 。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 , 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 。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 。
中国的由来20字虽然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我们对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了解有多少呢?
我想这本波兰人著的《好想去旅行》能说明一切,这本书虽然是外国人写中国的,但写的非常详细,从中国的节日 , 传说,习俗,以及四大发明,和阴阳八卦无不涵盖在内,有些我不知道的东西 , 里面都有介绍,实在是太神奇了 。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呢?
准确说,就是中国的天文地理,风土人情 。
一、 “中国”的来历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称呼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可它是怎么来的呢?
1963年的时候 ,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了一件老古董,这件古董,经专家鉴定 , 这件古董叫做何尊 。
何尊是什么?
就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酒器 , 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 , 这件青铜器的出土可了不得,它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除了造型厚重,纹饰精美,尊内底部铸有12行122字的铭文,其中出现了这四个字“宅兹中国” 。
这段铭文大概意思是说:
“我要住在中国的中心来治理百姓” 。
这句话是周成王对何说的话,在中国古代,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所以他要把都城建立在洛邑,这样方便治理国家,于是就让何铸造了一个酒器,底部撰上这句话,就相当于一个标志和决心 。
既然“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或许更早 , 只是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然而在周朝频频出现的一词还有“华夏” 。
《尚书·周书·武成》记载: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
《书经》曰:
“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
周朝虽然出现了“中国”一词,但那个“中国”只是个代词,并不是自己国家的专称,他们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夏” , 或者是“华夏” 。
周人认为,我们的国家最重视礼仪,穿衣服都很讲究,而“华”的意思就是指的汉人穿的服装,“夏”就是锦上添花 , 让衣服具有纹饰之美,如此一来 , 便能凸显出我们是一个衣冠上国 。所以,自周朝开始,中国就以华夏自称 。
“中国”既然不是说自己的国家,那么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中国”在周人看来,就是居天地之中的地方,四夷就是居天地之外的地方 。
也就是说,中国其实只是周人对京城的一种称呼 , 比如,周成文认为天地之中的地方是洛邑,便在此建立都城,洛邑就是“中国”,洛邑之外的偃师,伊川,嵩县等都是四夷 。
到了汉朝,随着中国领土不断扩张,土地来回变动 , 中州地区仍被认为天地之中心,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国家叫做“中国”,它不再是周人对京城地区的专称了 。
二、节日的来历
“灶王爷”的传说是我对中国节日的最早认识,我小的时候住在农村 , 家家户户都用泥巴垒的灶台,家家户户会在灶台上贴上灶王爷的画像 , 有的还供奉了香火,如果香火断了 , 这一年都会倒霉,如果灶王爷的画像被烟熏了,灶王爷就会让你生一年的气 。
虽然这个习俗是口口相传下来 , 但人们都很重视,直到今天,有些地方的农村还在祭灶王爷 。
中国的春节是个大节日,在我印象里,每到春节前夕,我大姑就要到市场上大量采购年货,过去的铝制洗衣盆,丸子能炸一大盆,现在过年越来越简单了,我们年年都要过年 , 可谁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还有其他的中国节日又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这些节日的背后都和中国文化习俗离不开关系,我们的祖先信奉神灵,节日便是民俗事像与时令的推演 。
节日的起源,始于对大自然的敬畏 , 人类的发展总是向往光明,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土地,“地载万物”便是我们生活的一切,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促使种子发芽,我们的祖先便敬畏日月,每逢出征打仗,或者狩猎的时候 , 总要祭拜一下日月 。
秦朝统一六朝后,汉民族的节日便固定下来,并且明确规定了每个节日的禁忌,比如春节要沐浴祭祖,冬至要吃饺子,这些都和时令离不开关系,有的节日是皇帝规定的,或者老百姓为了纪念某个人,或者某件事 。
比如寒食节,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战国,它的背后有个动人的故事 ,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骊姬之乱时在外流亡,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 介子推见他有天饿的快死了 , 便割下自己的大腿肉 , 和野菜煮了给重耳吃,重耳很感动,等重耳重新返国登上君主之位,论功行赏时,他忘记奖励介子推了 , 后来觉得自己做的不对 , 便派人寻找介子推 , 但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 , 就带着老母躲到绵山,晋文公重耳见请不出他 , 边想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结果把介子推和老母烧死了 , 为了纪念这为忠义之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许生火、做饭 , 只能吃冷食,因此 , 这天就被称为“寒食节” 。
还有许多节日 , 都是由背后的故事得来的,比如端午节,悼念屈原溺水,中国的节日渊源久远,每一个都有它特有的习俗和传说 。
三、文化的传承
《说文解字》称:“文 , 错画也 , 象交文 。”文化,也就是图说文,字说意 。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有人文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等,几千年来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无数宝贵的书籍,比如《山海经》、《楚辞》、《诗经》、等国学,这些文化堪称经典,是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学习的 , 但我们现在却慢慢地将它们丢了,因为语言之间生出了隔阂,过去的人都说文言文 , 现在人说的是大白话 。
正所谓经典 , 就是能够流传甚久不衰的东西,比如洛阳水席,一直流传至今 , 每一道菜都是用水做出来的,却滋味各不相同,这其中的饮食文化包含了洛阳人当地的民俗习惯,洛阳人喜欢喝汤,认为汤为补,滋润全身 , 若是哪日不喝汤,就觉得不舒服 , 汤便是一种文化,把菜做成各种汤菜,更是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 。
中国的文化在于传承,祖祖孙孙代代相传 , 过去是口口相传,也传了好几十辈人,传了好多年历史 , 如今靠的仍旧是口口相传,和教化育人 。到了近代,科技发展迅速 , 这些经典的文化可以储存成电子书,随便百度一下,就查找出来了,虽然这种承传方式颇为方便 , 但我们也要烂记于心 。
【图书的由来,中国的由来20字】
推荐阅读
- 蔚县由来
- 庐山的由来
- 未来5年最吃香的行业 这四大行业赫然在列
- 河南名字的由来,河南古时候叫什么
- 四平的由来
- 温州由来
- 济南由来,济南魁盛居的由来
- 美术的由来
- 社区的由来,社区这个词语的由来
- 5岁的孩子偷钱怎么办 5岁孩子偷东西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