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园林也能推动中国古代的诗词发展
园林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丽的 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而有过不同的名 称 。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亚述 , 把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 。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 园、别]业等 。园林一词 , 则见于西晋以后的诗文中 。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所以对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也影响深远 。因为每当朝代更 替.战争动乱,统治者或者有志人士、文人墨客不能寄希望于政治之时,便选择寄 情山水,遨游玩乐,或者洁身自好 , 培养恬静的山水风情 , 把自己的抱负和希望都 通过对于自然和园林的美景表达出来 。他们所追求的人文思想,也在自然山水的基 础上,通过人工的廊、楼、阁等建筑形式加以呈现 。可以说,中国园林是孕育中国 艺术人文的土壤 , 也因艺术人文的滋养而变得更加肥沃甜美 。这一建筑形式 , 给中的诗词提供了一种另I]样的表达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史如何与典故相结合的作文
不管是古代文人墨客还是如今的游人旅者都心驰神往的地方 , 然而,这些古典的园林 , 处处暗藏着玄机!
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往往是画家或诗人一类的文人雅士 ,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很早就是按照诗和画的创作原则,重视神似与韵味,追求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展现出一种朦胧、含蓄的美,追求一种意境,最终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
园林中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指抒情表意在诗、画、歌舞、戏剧以及园林等艺术中的审美境界,是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 。“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 。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生命情调的交融渗化 。
(1)用诗词楹联表达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书画、题记不仅是一种烘托园景主体的装饰 , 同时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运用于意境鉴赏的指引,记述抒情喻志、命名点题,对园林景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景不点不透,景不点不活,《红楼梦》第十七回中 , 曹雪芹借贾政的口说出这样一段话“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就指出,园林中的亭台楼榭与山水花木等形式自身,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用楹联题额等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 , 能比较恰当地表现出造园家及园主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同时使游览者能获得象外之景,景外之情 。
例如,苏州拙政园现有一块大匾,上刻“志清意远”就是取古人诗词“临水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远”之意 。中国园林常常将古人的诗词与园林景色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 又如,拙政园中有一处临水建筑称为“与谁同坐轩”就是取自宋代苏东坡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体现古代文人清高不群、壶中天地的人生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主张情景交融的审美理想 。
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特色体现了什么的传统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 , 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 , 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由此可见 , 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 。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 。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 , 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 。据《史记·孝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 , 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龟鱼之属?quot;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这中在宫苑里凿池筑岛 , 用造阔的方式来摹拟东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
(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 。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 。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 。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 , 览沧海之汤汤 。“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
(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
(3)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 。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 , 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 , 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叫中国佛教宗派 。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文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成之-它提们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种超脱与自由 。在禅学看来 , 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 , 人与自然并不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 。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切都是人心所生 。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 。“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已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 。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 , 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 , 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 , 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 。“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的根本界限 。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厂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 。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 。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 , 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 , 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 , 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 , 指人的感受 。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在禅宗看来 , 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 。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 。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 , 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 。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 , 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人世和进取精神 。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 。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件 。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 。无独有偶 , 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玄学进一步发展 , 在艺术上提出“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 。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木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 。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哀落 , 士大夫的心理又依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 。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了深远的影响 。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 , 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早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 , 并加以再现 。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
【为什么园林也能推动中国古代的诗词发展】
推荐阅读
- 极狐为什么没人买,极狐为什么这么贵
- 充电桩为什么要收服务费 充电桩服务费太高了吧
- 红旗ehs9的缺点 为什么红旗EHS9谁买谁后悔
- 为什么企业微信直播不能回放 企业微信直播为什么没有回放
- 红旗EQM5为什么不卖个人,红旗eqm5
- 分条列出 连环计庞统和曹操简介,庞统连环计为什么会成功?
- 手机拍太阳会烧镜头吗为什么 手机拍太阳会烧镜头吗
- 为什么要建圆明园100字,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建圆明园
- 浪琴为什么这么贵,浪琴手表的蓝色表针是什么材质
- 为什么WiFi无法连接网络,连接wifi为什么无法保存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