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为什么被封为诚意伯
刘基为什么被封为诚意伯原因如下:
刘基为什么只封诚意伯【刘基为什么只封诚意伯,刘基为什么被封为诚意伯】这是诚意二字可说当之无愧他加入朱元璋时多次为朱出谋划策,甚至在鄱阳湖水战时救了老朱一命(但这诚意也有一点是朱元璋讽刺他的,他一开始是看不起朱元璋且拒绝朱几次邀请,后来才半被迫式的加入)
这个伯的爵位也是很讽刺的 , 以刘伯温的功劳他绝对可以被封侯甚至是公,但是就因为他不是淮西派,所以朱元璋才给他一个伯 , 且这个伯的俸禄也低太多只有500石!
我想说的就是 封这个“诚意伯”更多的用意其实是朱用来敲打刘基的!
诸葛亮给刘伯温的预言刘基,一个被野史小说严重夸大了的历史人物 。不可否认 , 他的确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远没有到“一人定乾坤”的地步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也不可能容忍有这样的人存在!说白了,刘基仅仅是朱元璋手下的谋士而已,仅限于“谋”,他根本没有诸葛亮那样独当一面的行政才能,这方面刘基甚至连同在朱元璋麾下效力的李善长都不如 。这也是为什么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把李善长安排到了中书左丞相的位置上、却把刘基打发去了御史台(都察院)的原因所在 。说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元璋只给刘基一个诚意伯了 , 他只值这个“价钱”!
明太祖大封功臣的目的
提起开国皇帝大封功臣 , 很多人的第一印象相比都是“论功行赏” 。但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又有多少是真正对开国功臣“论功行赏”的?如果真的如此,韩信、彭越、黥布这些人也就不会不得善终了……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大封功臣,“论功行赏”只是一个幌子,安抚人心才是目的 。明王朝建立了 , 朱元璋成了皇帝 , 他对那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刀头舔血的老部下总得有个交代,不是吗?加之与北元政权的战争还在继续,朱元璋还必须依靠这些人为自己开疆拓土 。“都是一起造反的老战友 , 凭什么你老朱高高在上成了皇帝,我们却什么也没捞着!”试问,还有谁会为朱元璋卖命?那些手握重兵的淮西悍将还不反了天?他们可没有什么理想、抱负,说白了就是快饿死了,所以才造的反,他们玩的就是富贵险中求 。没有富贵 , 这帮人恐怕也不会在乎再冒一次险!
为了安抚这帮淮西悍将,洪武初年朱元璋开启了大封功臣的进程 , 一气儿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 。细心的人想必都会发现,三十四位公侯中,除了李善长之外,几乎一水儿都是武臣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跟着朱元璋离开郭子兴、另立门户的所谓“淮西二十四将” 。当然,也包括常茂、耿炳文等“接老爹班”的所谓“勋二代” 。由此也可见,朱元璋大封功臣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安抚麾下那些手握重兵的淮西悍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之所以捎上李善长,首先因为他是“文臣之首”,朱元璋总归要给文臣们一个交代,不是吗?其次,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实际上也是在昭示天下,新朝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未来还是要以文安天下 。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推崇一个李善长足矣,朱元璋没有必要为了一群翻不起浪花的文臣浪费更多地公侯爵位……
武臣显爵、文臣重权的传统
自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 , “重文抑武”成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显然也没有打算打破这样的传统 。在“重文抑武”的大框架下,文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防止文官集团做大,也为了安抚武臣,中国古代的皇帝们来了个“各打五十大板” 。给文臣权力却不给他们世袭的爵位、或者给得很少,如此一来文臣永远是“流官” , 人走茶凉、很难形成气候 。给武臣显爵却不给重权,如此一来武臣嘴里有了甜头,即便手里的权力少了也不会闹腾得太厉害……一举两得,而皇帝正好可以利用二者的相互牵制“稳坐钓鱼台” 。
有了这个大前提,别说是给刘基一个诚意伯爵位 , 就算不给他任何爵位,刘基也挑不出什么刺儿来 。毕竟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文臣拥有爵位的本来就非常少 , 朱元璋不给文臣显爵合理合法、顺理成章 。更何况,刘基之上还有李善长压着,李善长已经是公爵了 , 朱元璋的目的也已经达到,总不能再给刘基一个公爵吧?刘基是在元王朝的官场上混过的,这些“潜规则”他心知肚明 。如果再闹腾 , 那就是他自己不识时务了……
资历浅、底子不干净
刘基与所谓“淮西二十四将”和李善长不同,他并不是朱元璋的旧班底 。当年朱元璋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另立门户之时,刘基还在元王朝的官员花名册里!虽赋闲,但编制还在 。直到朱元璋攻下金陵之后,刘基才投入了朱元璋的怀抱 。这差距可就大了!所谓“淮西二十四将”和李善长就好比是“朱记集团”创业时的原始股东,而刘基只是后来加盟的职业经理人,能比吗?没法比!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 , 只要给足薪酬就够了,他没有理所当然“要股份、要分红”的权利 , 朱元璋可以给、但他不能要;而原始股东则不同,他们本就是“朱记集团”的老股东,参与分红理所当然 。朱元璋不给 , 他们必然会闹!因此,朱元璋为了安抚这班人,大封功臣是必须的,但刘基不在此列,朱元璋给刘基点儿诚意伯的“股份”已经算相当厚道了 。
再就是刘基及其所属的浙东士子集团底子不干净 。这些人中有不少都是元王朝的官员、进士,而且来自朱元璋的敌对方张士诚的属地 。朱元璋从骨子里对这些人就是不放心的,甚至还有些“仇视” 。毕竟朱元璋的父母、兄长就是让元王朝的暴政给逼死的 , 而这些人中有很多恰恰就是元王朝的曾经的官员!在打天下时,朱元璋急需用人、急需收买人心 , 不得不重用这些在江南文人圈子里影响力颇深的人物 。可天下平定了、朱元璋成了皇帝 , 他还能给这帮人多少“好脸色”,可想而知……因此,朱元璋能给刘基一个诚意伯已经算是相当厚道了 。
贡献无法量化
刘基是谋士 , 不是李善长那样独当一面的行政人才,更加不是徐达、常遇春、汤和那样征战沙场的将领!将领可以以攻城掠地、杀戮敌军的数量来量化贡献 , 李善长那样的行政首脑可以以行政指标来量化贡献 。但刘基不行,他提出了建议、设想 , 选择采纳的是朱元璋、执行的是其他人 。这个功劳到底算谁的?本来就有待商榷,根本无法量化 。朱元璋说他的决策是刘基的功劳,那他就是功比天高;朱元璋说刘基只是提供了参考,那他就什么功劳也没有……一切都是朱元璋说了算 。可“论功行赏”靠的就是看得见的贡献,这一点刘基其实是非常吃亏的 。再者,刘基只是谋,采纳不采纳主要还是看朱元璋 。因此,他的功劳、贡献的确也十分有限,并没有野史小说里说得那么夸张 。朱元璋给他一个诚意伯 , 虽说不算高,但也不算低了 。毕竟像胡惟庸那样出身淮西的文臣,不也连个爵位都没有捞着嘛!
现实作用降低
在创业阶段 , 谋士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候谋士的一个计策甚至可抵十万雄兵 。但谋士的谋说到底还是“阴谋诡计”的成分居多,在天下鼎定、君临海内之后,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要行的是帝王之道、是“阳谋” , 对于这些“阴谋诡计”已经没有那么需要了 。换言之,明王朝建立之后,刘基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了!因此,朱元璋索性将刘基打发去了御史台,让他搞监察 。一来是发挥余热,二来刘基不属于淮西集团,用他来监察那帮淮西悍将,朱元璋也更加放心,至少他不可能像李善长那样与淮西勋贵“称兄道弟”、拉帮结派!
再者,鼎定天下之后 , 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开科取士,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向朝堂、投入朱元璋的怀抱 。朱元璋已经不需要再倚重刘基这些谢浙东士子了 , 因为他拥有了更加广阔的“人才储备”!刘基的作用实际上已经非常有限了,朱元璋又何必给他那么高的封赏呢?一个诚意伯足以向方方面面交代了 。
综上所述,真实历史上的刘基(字伯温)不是野史小说里的那位“神机妙算刘伯温”,他与近乎架空皇帝的诸葛亮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甚至还不如同时期的“文臣之首”李善长!说白了,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谋士而已 , 远没有到“一人定乾坤”的地步 。朱元璋给他一个诚意伯,说实话不算高 , 但也不低了,他只值这个“价钱”!
推荐阅读
- 孕妇为什么不能吃石榴呢
- 腰疼为什么不能吃鸡蛋和鸡肉
- 为什么米饭煮熟以后会变重,米饭煮熟会变重吗
- 苹果吃一口放久了为什么会长毛
- 苹果削皮后为什么会变色
- 为什么煮咖喱要放苹果
- 孕妇为什么不能吃西兰花
- 孕妇为什么不能吃花甲
- 为什么小孩子做作业拖拉 为什么小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拉
- 为什么说吃柿子能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