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老师

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老师

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老师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有孔子问礼的故事 , 从而五十而知天命,没有记载是否从师于老子 。不过 ,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日为师 , 终身为父 。
关于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的问题,真实性有待考量 。
1、老子其人,其生卒年代为何,生平事迹怎样,至今仍无定论,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老子作为某个具体的个体存在过,关于他的言论 , 其实都是战国早期由后人整理收集的 。
2、这个故事出现于《庄子》,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中利用
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老师?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 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有孔子问礼的故事,从而五十而知天命,没有记载是否从师于老子 。不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关于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的问题 , 真实性有待考量 。
1 老子其人,其生卒年代为何,生平事迹怎样,至今仍无定论,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老子作为某个具体的个体存在过 , 关于他的言论,其实都是战国早期由后人整理收集的 。
2 这个故事出现于《庄子》,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中利用仁义的教化来束缚人的本性的,所以他很有可能是杜撰了这个故事,借以抨击儒家学说,抬高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 。
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为什么拜别人为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孔子说老子是他的老师,出自《史记》的记载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 , 公元前518年,孔子到周都洛邑问道于老子 。在一个庙前,孔子指着庙门旁一个铜制的金人问老子:老师,这个金人背上刻的“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是何意?
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老师


《史记》
老子说,话说得太多,会导致事情失败;事情做得太多,引来的祸患也会多 。所以,最聪明的商人,并不向外显露自己的财富 。内心有大智大德的人,并不向外显露自己的智慧和道德,所以外表看起来是普通的 。你应该多学学这句古人留下来的名言 , 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去掉骄傲之气,去掉对功名的贪心,这样更有利于成就你的事业 。
孔子回到家乡后对弟子说:老子的智慧高深得令我难以理解 。他简直象天上的龙一样,我与他相差很远 。老子真是我的老师?。?
孔子经常思考老子的教诲,变得比以前更内敛、深沉 , 更加成熟 。
把孔子和老子的学问进行比较,孔子确实比老子还有相当的距离 。
老子《道德经》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大概意思是说,没有“道”的人才讲德,没有德的人才讲仁,没有仁的人才讲义,没有义的人才讲礼 。
孔子的学问是以“仁义礼”为核心,是处在仁义礼的层次上,老子讲的“德”和“道”的学问他还没有达到,所以对老子的大道之理必然难以理解 。
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老师


孔子向老子问道画像
晋朝道学家葛洪说:“道者儒之本 , 儒者道之末” 。老子庄子代表的道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本源,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发展出来一个分支,道家思想包容着儒家思想 。老子的学问已经追溯到世界的本源“道” , 孔子只追溯到了“仁”的层次,与老子相差很远 。
老子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就是说,最善于经商的人 , 从不向外显露自己的财富 。真正的大德之人,从不向外显露自己的道德 。所以,外表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人 。像这样极富哲理的辩证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很多 。而在孔子的《论语》中却很缺少,这也是孔子与老子的差距 。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把“仁义礼智信”运用到自身的生活中,追求成为一个高道德之人 。而老子讲:“上德不德 , 下德不失德” 。就是说,下德之人才不断地追求成为高道德的人 。而不想培养自己的道德,平时不讲仁义礼的人,才是上德之人 。
作为一个积极追求成为高道德之人的孔子,只相当于老子说的下德之人 。
老子《道德经》讲:“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 以至于无为 。无为无不为” 。做学问的人每天都会增加知识学问 。但修道的人每天都会减少做事情 。把做的事情减得越来越少 , 到最后什么也不做了,就达到了无为(没有作为) 。无为将会无所不为 。
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老师


《道德经》
孔子向各地的很多名师去学习,总想着增加学问,是处于为学日增的阶段 。但是修道的人做的事会逐渐减少的,为道日损的阶段孔子还没有达到 。
老子《道德经》被当时的诸子百家共同景仰 , 纷纷学习,被有些学者称为“万经之王” 。理解了老子大道之理的人,对孔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的学问,自然就都能看得明白 。因为老子《道德经》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
【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老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