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于民下一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

苟利于民下一句

苟利于民下一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


《淮南子汜论训》原文节?。汗独诿瘢?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 。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 法度制令各 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 , 而循俗未足多也 。
译文:
只要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古制;只要符合大事 , 就不必依循旧章 。夏、商的衰微,是因为不变法而灭亡的;禹、汤、武王三代的兴起,是不相互因袭而称王的 。因此圣人执政法律和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习俗一起变化 。衣服器械,各自方便他们的使用;法令制度,各自依照他们的适宜情况而制定 。因此改变古制无可非议,而依循旧俗不值得赞美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这句话出自于汉朝刘安的《淮南子》,是其《汜论训》里面的一句话 。当然,原文是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大意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 , 如果百姓能够获益 , 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 。
《淮南子?汜论训》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 。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 。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 , 善则著之 。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 。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 , 而循俗未足多也 。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译文:
鲁昭公对抚养自己的慈母十分敬爱,她去世以后,为她服丧一年,所以就有了为慈母守孝的规定 。阳侯看中了蓼侯夫人的美貌,在宴飨时杀死了蓼侯,抢走了他的夫人,因此就有了大飨时废除夫人执豆的礼仪 。先王的制度,不适宜的就废除它;末世出色的政绩,也要让它显明 。可见礼乐的规定是没有常规的 。因此圣人制定礼乐 , 而不被礼乐所制约 。治国有常则,而以利于人民为根本;刑赏教化有法规 , 而政令通行才是最大的要求 。只要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古制;只要符合大事,就不必依循旧章 。夏、商的衰微,是因为不变法而灭亡的;禹、汤、武王三代的兴起 , 是不相互因袭而称王的 。因此圣人执政法律和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习俗一起变化 。衣服器械,各自方便他们的使用;法令制度,各自依照他们的适宜情况而制定 。因此改变古制无可非议,而依循旧俗不值得赞美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哪里出自《淮南子》 。
原文: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
——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
意思是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俗 。这是一篇改革的宣言,是说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只要坚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的原则,改革就应该向前推进 。
苟利于民下一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


简介:
【苟利于民下一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 是西汉贵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作品 。《淮南子》有内篇21卷,外篇33卷,糅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思想,而以道家思想为主 。此书内容宏富、文笔优美,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是了解汉初思想的重要典籍 。
《氾论训》来自《淮南子》的《内篇》 。文章广泛讨论了古往今来治乱兴衰的得失,故以“氾论”为名,而其核心就是一句话:“百川异源 , 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 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就像天下的河流源头不同,但终究归于大海一样,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同,但核心指归都是天下能够得到治理 。
所以,圣人是制定礼乐,而不是用礼乐去框定圣人 。治理国家虽有常规 , 但必须以利民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佳 。如果对民众有利 , 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