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梦得 〔宋代〕叶梦得(1077—1148) , 字少蕴 , 号石林居士,昊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绍圣四年进士 。徽宗时 , 累官龙图阁直学士 。南渡之初 , 官江东安抚使 , 两任建康知府 , 总四路漕计 , 为抗阻金兵南侵作过重要贡献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 , 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 。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 , 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 。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霜降碧天静 , 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 , 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 , 寥落关河千里 , 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 , 飞骑引雕弓 。
岁将晚 , 客争笑 , 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 , 沈领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 , 挥手弦声响处 , 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 , 回首望云中 。
此词乃西园习射 , 有感于将领之勇 , 而自伤衰老无力报国之作 。其具体年代不可确考 , 大约作于绍兴八年(1138)二次知建康府时期 。词的上片 , 从写秋景、秋声入手连出四句:
霜降碧天静 , 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 , 中夜入梧桐 。这四句 , 依次写出所见、所感、所闻 。第一句的“碧天” , 犹言晴空 。着一“静”字 , 则点出霜降之后碧空寥廓 , 清净而宁静的境界 。
第二句的“秋事” , 指秋收、防寒之事 , 当与建康军务有关 。句中着一“促”字 , 则言西风相催 , 寒冬将至 , 秋事紧迫 。也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对据江守险的军需供应 , 是时刻在悉心关注的 。
第三句 , 由杜甫《秦州杂诗》之四的“秋声殷地发”点化而出 。所谓“寒声” , 即西风中万木萧瑟之声 。因有凄寒之感 , 故谓之寒声 。“隐地” , 乃隐约之意 , 言寒风初起只是隐约可闻 。
第四句所写 , 即“一夜秋声入梧桐”之意 。旬中的“中夜” , 犹言半夜、午夜 。后面的“入”字 , 是此句的关键 。形象地描绘出由西风而起的寒声 , 不是在梧桐树上一响而过 , 而是直入其枝叶深处 , 鸣响不已 , 既点出西风的劲疾 , 又点出寒声的繁杂 。可谓用笔遒劲 , 力透纸背 。
就后两句而言 , 上承“西风” , 逼真地写出寒声伴随着西风由隐微而逐渐增强的过程 。感情的重点则放在第四句 。西风中的寒声 , 万籁俱作 , 奇音异响 , 种类殊多 。但诗人别的都不写 , 单单选取了梧桐之声 。因为梧桐叶大而薄 , 枯千之时 , 风起响处 , 声大而杂 , 故格外恼人 。所以在古代诗人笔下 , 风鸣桐叶往往是触发愁绪的媒介 , 有所谓“秋思满梧桐”之语 。
叶梦得写出寒风中夜入梧桐 , 立意也在于此 。由是也足见其下笔精审 , 很有一番安排的 。写到这一句 , 词情已见凄凉 , 接着当然要深化下去 , 于是紧写三句:
推荐阅读
- 击鼓诗经全诗注音 击鼓原文注音及翻译
- 水调歌头译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古诗原文诵读
-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伯夷列传注释及翻译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赏析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翻译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翻译及赏析
- 山中雪后翻译及赏析 山中雪后古诗注音版
- 明妃曲二首王安石翻译 明妃曲其二阅读赏析
- 解缙敏对文言文翻译 解缙敏对文言文阅读答案
- 长安春望卢纶赏析 长安春望原文翻译
- 昔吴起出遇故人翻译 昔吴起出遇故人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