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居家隔离条件
法律分析:1、对境内高风险地区来(返)穗人员(自离开高风险地区算起):开展14天集中隔离;
2、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区)来(返)穗人员(自离开高风险地区算起):开展7+7健康管理(7天居家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并在第1、3、7、14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3、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来(返)穗人员(自离开高风险地区算起):开展“三天两检”(间隔24小时)和14天居家健康监测 。
4、对出现本地传播疫情的中风险地区来(返)穗人员(自离开中风险地区算起):开展14天居家隔离;
5、中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来(返)穗人员(自离开中风险地区算起):开展“四个一”健康管理和14天自我健康监测 。
6、对出现本地传播疫情,尚未划定风险等级的地市,参照中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管理 。
7、非必要不出省 。
8、过去14天从外省返穗,所有人员尽快主动做一次核酸检测 。在没有完成核酸检测前,建议不要参加聚集性活动,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
9、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请第一时间戴口罩(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尽快就医 。过去14天有外地旅居史,应主动向医生说明外地旅居活动情况,配合流行病学调查 。
法律依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坚持预防为主
1.科学佩戴口罩 。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人员以及就医人员等要佩戴口罩 。
2.减少人员聚集 。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 。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 。
3.加强通风消毒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公共场所、场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要落实日常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 。
4.提高健康素养 。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
二、落实“四早”措施
5.及时发现 。落实公共场所体温检测措施,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排查,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并按要求“早报告”,不得瞒报、漏报、迟报 。
6.快速处置 。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充分发挥大数据等优势,尽快彻底查明可能的感染源,做好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追踪管理 。落实“早隔离”措施,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对可能的污染场所全面终末消毒 。
7.精准管控 。依法依规、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如楼栋、病区、居民小区、自然村组等),果断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尽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风险 。及时公布防控区域相关信息 。
8.有效救治 。指定定点收治医院,落实“早治疗”措施,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 。及时有效全面收治轻症患者,减少向重症转化 。坚持“四集中”,对重症患者实施多学科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患者治愈出院后,继续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4天 。
推荐阅读
- 14+7隔离政策谁想出来的
- 密接跟次密接是分开隔离吗
- 密切接触者的接触者需要隔离多久
- 密接集中隔离从哪天算
- 怎么分辨密接和次密接隔离政策
- 判定为次密接要隔离多少天
- 居家隔离家属要一起隔离吗
- 居家隔离有工资吗
- 居家隔离门上贴封条吗
- 居家隔离家人能出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