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女方需要回礼,八月十五走亲戚

仲秋佳节走亲戚

八月十五女方需要回礼,八月十五走亲戚


再过几天,就是传统节日仲秋节 。很多人都盼望着过节,盼望着放假 。大人惦记着单位的福利,惦记着父母老小在一块共享天伦之乐,小孩也盼望着可以和大人一起吃好吃的,玩好玩的,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分享美食享受亲人团聚的节日快乐 。
中国人的节日文化,就是一个吃的文化 。不论是喜庆的还是哀怨的,都离不开一个吃字,充分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文化 。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寒食,端午节吃粽子,仲秋节吃月饼,吃的主题突出 。其他的节日也是一样,每个节日都会对应一样吃食 。美食之乐堪称人生一大快事,不但吃的学问很大,吃的分享学问更大 。中国人最擅长分享,喝酒要一群人一块喝,吃饭要一家人一块吃,最关键的上升到礼的就是走亲戚 。
八月十五女方需要回礼,八月十五走亲戚


走亲戚就是最好的分享,走亲戚的扩大化就是走亲访友 。特别是在乡下,这种礼尚往来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淋漓尽致得到最大发挥的就是仲秋节和春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乡下还是个孩子,每到仲秋节,就是俗称八月十五,家里就请做月饼的厨师到家里,用面粉、鸡蛋、冰糖、花生、核桃、柿子、大枣之类的食材,用月饼模子做出带花纹的圆圆的月饼来,一大一小正好一斤,用食品包装纸一包,上面压上一张果签,用纸绳缠成十字一系,就是仲秋节走亲戚的礼物 。就让我们小孩掂着月饼开始串亲戚,先走舅家,再去姨家,最后回礼去姑姑家,亲戚走完了大人之间开始串朋友 。
八月十五女方需要回礼,八月十五走亲戚


【八月十五女方需要回礼,八月十五走亲戚】就这走亲戚的顺序就很讲究 。走舅家的时候必须是第一家,舅家有姥爷姥姥的,先姥爷姥姥家,再大舅,二舅依次排着,有堂舅的也跟着排上,中国人的的远近亲疏关系非常有序,一点也不乱,先来后到,秩序井然 。走亲戚后还要回礼,先来的先回礼,回礼是谁家的礼物还回给谁家,记得我母亲把礼物分得一堆一堆,不用写上标签,就知道谁家的礼物 。回礼的时间是间隔一天才能回 。那时的礼物大多就是一斤月饼,其它的不多,从八月初一开始走亲戚,一直到八月十五结束,中间谁家有什么土特产是比较稀罕点的,客人走时捎回去一点品尝称捎包 。每次走亲戚回家,家人都喜欢看捎包里的东西,大多是好吃的,可以美食一下,一饱口福 。礼物是不能乱吃的,到过节时才能吃,有时候月饼不坏直接吃,有时月饼发霉了上锅馏馏吃 。那时候的老百姓,也没有什么保质期意识,只要吃不死人的东西都不舍得扔,总感觉扔了食物会遭天谴一样 。
八月十五女方需要回礼,八月十五走亲戚


大家通过走亲戚,交流生产经验,分享劳动成果 。时值秋收,对各家的收成和特产相互问候和交流,例如粮食产量,品种,丰产的原因呀,食物的味道呀,管理经验,都在这走亲戚中进行了经验交流,互通有无 。每到一家亲戚家,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最好的秋收食材拿出来同客人分享,临走再捎个包回家给家里人品尝,农民就是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农业方面的生产经营经验,以此促进农事的更新和改进,进行秋收成果的分享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单纯的走亲戚的味道还甘之如饴 。
八月十五女方需要回礼,八月十五走亲戚


中国人是最会分享的民族,古来如此,并形成一种节日文化 。仲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用秋季丰收农产品进行的祭祀活动 。到汉唐时发展成为一种拜月的文化活动,每到仲秋节男男女女,都去拿果实去拜月,祈祷月亮月老神能给他们一个好姻缘 。到宋朝时宋太宗亲自把八月十五定为仲秋节,自此仲秋节就笃定下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活动,但都离不开月亮和秋收的果实 。自此出现了大量的写仲秋节的宋词,写仲秋节的最美的宋词当属苏东坡写的《水调歌头》 。苏东坡在公元1076年的仲秋之夜,饮酒而醉,因十分想念他分别六年未见的弟弟苏辙而伤感,即兴而写,成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