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省的省名是以“对称”形式出现的,其中有很多前面都用同一个字,后面是方位名词 。诸如两山、两湖、两河、两广等 。
这里面,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河南、河北的“河”,在唐代是指黄河,后来因历史变迁及黄河改道,河南河北的界河变成了漳河 。其实,这漳河也不寻常 。有史料介绍:漳河发源于山西长治,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总长度400多公里 。在西汉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因水流湍急,且挟带大量泥沙,素有 ”小黄河”之称 。后来,由于黄河多次改道,迁徙向南,漳河就转归了海河水系 。漳河上游有两条支流,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 。漳河的下游恰好经过河北省与河南省两省的边界,一直流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境内,与卫河合流,进入海河 。由于漳河的下游大致沿河南省、河北省两省的边界一路东行,因此漳河已经取代了黄河,成为河南省、河北省两省的分界线 。河南河北的“河”容易解释清楚,但广东广西的“广”则有些费解 。因为“广”既不是山,也不是河 。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广”作为形容词,意思是宽阔、远大 。依《说文》,“廣”指堂皇宫殿的大屋,是一种有顶而没四壁的大殿,四通八达,极为宏远;广(廣)字再引申,就是形容面积、范围的宽阔,如;广场,宽广,广阔等等 。如果用字意来解释广东、广西的省名,显然说不太通,也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这“广”在这里是啥意思?说来可是有点人文历史 。广东广西合称“两广”,古时同属岭南地区,在清代还专门设有“两广总督”的官职 。古文献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地区,常统称为“百越”、“诸越”或称“南粤” 。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 。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民国以后“粤”字成了广东省的简称,广西则称为“桂” 。广东和广西的词条解释都说:“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 。”这“广信”是啥意思,它有何来历?查典翻史可知,广信两个字来头真的不小,它取自汉武大帝的诏书 。在遥远的公元前204年,秦朝将领赵佗攻城拔寨建立了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 。待传到汉武帝那个时候,南越国发生了内乱,汉武帝趁机发兵讨伐,于公元前112年灭了南越国 。收入版图之后,为了有效治理南越国,汉武帝将南越国分成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个郡,并下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要让岭南地区百姓心悦诚服 。汉武帝下属官员于是从武帝诏书“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中取出“广信”二字,将岭南的苍梧郡治地命名为“广信县” 。于是便有了“广信”这一古县名,也令“广”由此在那里落地生了根 。而广信地处漓江,贺江和西江的交汇处,交通极为便利,一度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点 。此后三百多年,广信一直都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广信”的称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到了宋朝,皇帝以广信县为分界点,将岭南一分为二、广信县以东称为“广南东路”,以西称为“广南西路”,简称广东、广西 。从这一历史演变来看,广东和广西中的“广”,就是指的“广信县” 。再后来,广信在岭南中心的地位渐渐被其他城市取代,,广信县的名字也逐渐被历史长河所淹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