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舌一伸一卷, 眼前的小飞虫就成了腹中餐, 这样的捕食场景常在青蛙、变色龙之类的动物身上看到 。 但你能想象, 早在恐龙时代, 就有甲虫掌握了类似的捕食技能吗?近日, 一个中、美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 就在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里发现了正在“吐舌头”捕食的甲虫 。
【研究发现1亿年前甲虫靠“吐舌头”捕食】这一发现也为研究早期昆虫的形态和演化增添了新例证 。 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当代生物学》上 。
此次发现的“吐舌头”甲虫, 学名突眼隐翅虫, 是一类捕食性昆虫, 至今在全球很多地方都能见到 。 由于“吐舌头”的过程转瞬即逝, 关于这类昆虫在远古时代如何捕食, 至今也没有准确记载 。 本次研究里, 古生物学者对两万多枚琥珀化石进行细致筛选, 最终才大海捞针般找到两枚“吐舌头”的突眼隐翅虫化石 。
领导此次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晨阳介绍, 与青蛙和变色龙伸出真正的舌头不同, 突眼隐翅虫伸出捕食的“舌头”其实是特化的下唇 。 将琥珀化石打磨到1毫米左右的厚度后, 研究者们借助显微镜还原了远古突眼隐翅虫捕食的真实场景:看到猎物的一瞬间, 它们的下唇靠血淋巴的压力快速伸出, 利用末端带有黏液的肉垫黏住猎物, 并将其拖进上颚范围内取食 。 从化石里看, 这只突眼隐翅虫伸出“舌头”的长度, 可以达到体长的6成左右 。
“我们对比发现, 化石里突眼隐翅虫的下唇结构, 与现在的突眼隐翅虫完全相同 。 这说明‘吐舌头’的捕食方式已经存在了1亿年 。 我们推测, 正是由于这种捕食方式一直适应环境, 才能留存至今 。 ”蔡晨阳说 。
推荐阅读
-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 发烧能促进免疫细胞“运动”
- 新研究称饮食与痴呆症不相关
- 我科学家发现抗击肝癌新途径
- 人体细胞内发现新结构“网状粘连”
- 研究结论再次反转 健康人类胎盘不存在微生物
- 英研究:走路上学的孩子更不易肥胖
- 比蜂鸟还小!9900万年前琥珀中发现史上最小恐龙
- 直立行走又早了五百万年?德国新发现类人猿化石或改写人类进化史
- 科学家发现了与复杂的动机、奖励系统有关的细胞
- 贪吃才会赢:白垩纪鸟类前齿骨研究取得新进展